第430章 农学院的由来
关中春麦的长势非常好,从出穗情况来看,完全能够达到孙享福的预期,再等一月左右,差不多就能收割。
幸由于产业的转移,幸福村各个作坊的管事,都去渭南做的工厂做厂长,总工等职务,村里现在不会像以前一样,到处都是人了,这才更加像是一个农村。
四月下旬,关中天气已经十分温暖,甚至有点小热,善阳那边也早已冰雪消融,孙享福就善阳的春耕后续安排给褚遂良,孙得寿去了一封长信之后,便组织起村里的熟手农夫种起了花椰菜。
王家派了不少人熟手农夫来学习种植,足有两三百人,全部是王氏本族庶出子弟,负责管事的王安亲自到场,用笔墨记录了所有的种植细节,最近,他恨不得将整个村子封锁,不准外人进入。
“你们王家在关中还有多少亩田地?”
“两万亩左右,不过,像您这边能够一直保持土地湿润松散的好田,估计只有三千亩,除了留下这三千亩来种植花椰菜,多余的田,我们会尽快卖掉。”
“五姓七家,之所以能成为天下第一流的顶尖世家,果然是有其道理的,你们家族内,是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关内的土地已经不再重要的?”
虽然得了一句夸奖,王安的脸上却并没有什么得意之色,只是老实地答道,“从善阳在家主和少主的眼皮子底下发展起来之后。”
这个答案确一点都不掺假,五姓七家的智囊团分析问题的层次,远非一些中小世家可比,他们总能盯着最赚钱的营生,寻找其本质。要说这两年最赚钱的是什么,绝对不是王家种的香料田,因为那些香料最初虽然为王家赚取了几百万贯利润,但由于产的太多,市场上消化不了,导致后来价格断崖式下跌,使其整体盈利,并未达到一千万贯。
而善阳,由于商业的兴盛,光是每年的税收,都是一两百万贯,那么,具体孙享福以及他的整个利益团体在善阳赚了多少钱,根本没法算的清,反正是绝对超过千万贯的。
因为,别说现金盈利部分,光是他在善阳的那些工厂,物业,商铺,固定资产的价值,都超过了千万贯。
所以,五姓七家现在非常想的是,自己在北地也拥有一座像善阳一样的城池。
毕竟,田地产出那一块的利润,他们已经看不上,一亩地,就算像孙享福种植的麦田一样,产出四石麦子,又值多少钱?不到一贯而已,种植这些田地,需要人力,周期缓慢,已经是鸡肋一样的存在了。
相比于种田,经商却更靠谱,王家在善阳的产业,占据善阳总体产业不到十分之一的份额,而且,还大多是从孙享福手上过了一道的,但就这点商业份额,已经让他们的年收入超过两百万贯了。
如今,他们虽然放弃了关内大部分的土地,但定襄周边的土地,全部归了他们王家,定襄城未来的产业,在他王家直接或者间接管理之下的,很有可能超过五成,这可是北地下一步发展的重点城市,它的经济,很有可能超越善阳,它的盈利能力,别说超越善阳,只要能跟善阳差不多,那么王家的收益,就比继续在关内种地,高出几倍不止。
毕竟他们在定襄城周边的土地,虽然一年只能种植一季,但种植面积翻了一倍,产出也比关内的田地更高,只要最初在开垦土地上费一些工夫,往后,农业产出方面,并不比种植关内田地的时候差,而在商业和固定资产放面的收益,则全部都是新增的。
只要家族能够壮大,他们可不介意别人喊他们太原王氏,或者定襄王氏。
至于其它几家,其实也跟王氏打着同样的算盘,他们要复制善阳的模式,发展一座商业盈利能力超强,耕地相对更加集中好管理的新根据地,也只有像这样巨大的好处,才能引得五姓七家这样的巨无霸做出如此大的产业调整。
可笑那些仍然在关内抱守一地的中小世家,地方豪强,还在大量的吃进土地,当他们知道今明两年,粮食的价格可能跌到斗米只卖四五钱的时候,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喷血。
因为,就算他们把一亩地种出四石多粮食来,也只能卖到两三百来钱,两个青壮雇工就算拼死给他们种出一百亩地出来,也就只值二十来贯钱,这还没有让这两人去渭南打工赚的多,毕竟,一个人去渭南打工,管吃管喝管住,一年有十几贯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