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秦起始篇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2)

秦、齐、楚结成协约国的同时,魏、韩、赵、燕、中山五国结成军事同盟国,互相承认主权,互相尊重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史称“五国相王”。五国结盟后,齐国开始担心五国的强大对自己不利。其实齐国完全是杞人忧天,乌合之众人再多也是白搭,不过齐国这种生于忧患的精神应值得褒奖。

齐国认为中山国地盘太小,不能称王。中山王胆小如鼠,赶快令自己手下张登带着现金向齐国权臣田婴求情。拿别人的手短,田婴毫无原则地就同意中山国称王,同时,张登又采用了“胡萝卜战术”去游说赵、魏两国,果然有钱能使鬼推磨,在金钱的魔力之下赵、魏两国听了张登的一面之词,对齐国恨之入骨。

齐国通过各种阴谋诡计一直想破坏同盟国的军事同盟,却都没有得手。为了击败五国同盟,楚国直接派兵攻打魏国,楚国本身就是当时的强国,军事实力之强岂是魏军所能承受的?入侵魏国的楚军很快就把魏军打得丢盔弃甲,接连损失好多地盘,搞得魏惠王苦不堪言,转而去听信张仪的话。

虽然搞军事张仪不在行,但要是搞起政治斗争来,他却是轻车熟路。为了使魏国进一步臣服于秦国,张仪于公元前322年辞掉秦国相位,前往魏国。很快魏惠王被他忽悠得团团转,真把他自己当成一代明主,于是他让张仪出任魏国丞相,老对头公孙衍不但被罢官,而且遭到驱逐出境的处理。

张仪在魏国大展忽悠之术,最后搞定了魏惠王,抢了公孙衍的饭碗。但公孙衍也不是吃素的,他利用自己的优势跑到各国宣传张仪的卑鄙丑陋行径,四处张贴诽谤张仪的小广告。公孙衍的宣传战术很快起到了效果,出于种种目的,竟然有五个国家纷纷跳出来挺公孙衍,公孙衍因祸得福,获得了五国相印。

出于对强大秦国的嫉妒和恐惧,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组成多国部队联合攻秦,然而令人可笑的是到最后实际参与交战的只有魏、赵、韩三国。结果可想而知,三国联军刚到函谷关,就被秦国打败,次年再战又败于修鱼,被杀8万人。战败后的魏、赵、韩三国抱头痛哭,着实让人可怜。

别看张仪当时风光无限,其实他的经历也是非常坎坷。张仪在楚国还是个小人物时,一次参加楚国的奢侈品展销会,碰巧“和氏璧”被人偷走,而楚国丞相昭阳毫无根据地怀疑是张仪偷的,把他打得遍体鳞伤。

五国伐秦时,张仪去楚国忽悠怀王,告诉怀王只要与齐国决裂,就割给楚国600里土地,并给楚国提供大量金钱、美女。楚怀王本身就是个爱占小便宜的人,一听张仪忽悠,觉得这买卖划算,有地有钱,人财兼得,这好事打着灯笼都没处找,结果自己送上门来了,所以根本不过大脑立马同意。

与齐国决裂后,楚怀王正在等着张仪许给他的600里土地和银票美女,结果楚国只得到6里的割地,金钱美女更是没有,楚怀王这才大呼上当。要说消息闭塞还真是不行,楚怀王居于深宫之中,又没有摸底调查,根本不知道张仪的底细,听他的话,不被坑才怪。

正所谓笨人不服自己笨,过于实诚的青年楚怀王被张仪结结实实地忽悠了一把,盛怒之下决定要惩罚张仪的失信行为,想抓张仪却又被张仪忽悠,盛怒之下楚怀王不顾众人反对便要举全国之力攻打秦国,可他根本没有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结果只能是自己抱恨终生。

张仪在秦国任丞相时秦国已经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秦国国君也无限膨胀起来。看到各国都已称王的时候,自大的秦国国君却一心想要称帝,但又害怕天下人反对,便拉拢齐王一块称帝。齐国见有了便宜,当然高兴。齐、秦称帝以后,便商量着侵略赵国,想对其进行瓜分。

苏秦是燕国谋士,而燕国与赵国相邻,秦、齐攻赵势必要对燕国不利,而弱小的燕国根本无法在军事上和秦、齐两国抗衡。为了化解这个即将到来的危险,苏秦以两国称帝为突破口,去游说齐王,瓦解秦、齐两国联合,在苏秦三寸不烂之舌的劝说下,齐王听从苏秦建议便不再称帝。齐国不称帝,秦国也只好继续称王。

苏秦也是个战国奇人,自从他规劝齐王一招得手后,便乘胜追击得意洋洋的又跑了几个国家,撺掇了四个国家连带燕国一块去攻打秦国。五国联军在韩国荥阳驻扎下来,天天开宴会搞联欢,就是不去攻打秦国,一群连自己的前进目标都能忘记的人还能指望他们干成什么事?五国攻秦结果可想而知,最终只能无功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