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隐藏的秘密
自古以来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确有些无奈,这是做臣子的悲哀。除非有少数几个猛人拍案而起,将皇帝直接做掉(比如盖苏文)。不过在李世民的贞观时代,尚且无人能够做到这一点。
所以,面对那三尺白绫,刘洎别无选择!
但刘洎的死在当时来讲,仅仅是个表象,事实上,刘洎的死除了是因为他说了不该说的话之外,其实还隐藏着很深的玄机。
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下,在刘洎之死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在弄清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让我们回望一下贞观十七年的那场储位之争。
在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李承乾因为种种原因,率先出局,接下来最有希望的就是李泰,而刘洎那个时候恰恰是李泰阵营中的一员,后来李泰因为自己的疏忽,成为了第二个出局者。
最终,在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的力挺下,李治这匹黑马杀出,并且笑到了最后。
接下来在李治被立为太子后,随着地位的不断巩固,长孙无忌一派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朝廷中实力最大的一派,同时这一派也势必会成为未来朝廷的顶梁柱。
而刘洎恰恰不是这一派的人。
不可否认,在李治被立为太子后,刘洎也确实一心一意的辅佐新太子,有的时候还提醒李世民要教育好太子,未来要成为贤君。
显然,刘洎并没有将自己曾经支持过李泰放在心上,其实“宽仁孝友”的李治也没有因为刘洎曾经是李泰阵营的人而排挤打压他,仅从这两个人的角度来看,合作还是不错的。
但问题的关键是,朝廷不仅仅是由这两个人组成的!
事实上,刘洎的命运还掌握在长孙无忌一派的手中,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当时刘洎显得有些势单力孤。
长孙无忌一派因为未来会成为朝廷的顶梁一派,所以在当时是最受宠、最得势的一派,他们不允许有任何公开反对者、非暴力不合作者和非本派人士的出现。
而在长孙无忌一派看来,刘洎就属于第三类人,只因为他曾经支持过李泰。当然,如果刘洎当时的官职不算高,不是什么实权人物也就罢了,而偏偏刘洎当时是身居高位,而且大有总揽一切大权之势,对于长孙无忌一派来讲,刘洎这样的人物简直就是定时炸弹!
所以结论就是:刘洎越受到重用,其实处境越危险!
我猜想,在刘洎当时大展身手之时,长孙无忌一派一定在暗中紧紧的盯着刘洎,并且下定决心找个合适的机会将刘洎往死里整。
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褚遂良为什么会向李世民诬告刘洎了!
但是,长孙无忌一派诬告刘洎,并不能决定他的生死,生杀大权还是在皇帝李世民手里,那么疑问就出来了,雄才大略的皇帝李世民真的就相信刘洎就说过那些话吗?
在我看来,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说一个细节,刘洎在自尽之前,曾经找旁边的监察人员要过纸和笔,想最后给皇帝写些东西,但是遭到了拒绝,后来李世民知道后勃然大怒,将相关的人员全都下狱治罪,从这个细节我们至少可以猜出李世民内心深处的想法,那就是赐刘洎自尽并非出自本心。
但李世民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答案是怕引起未来朝政的混乱!
李世民明白除了选好储君之外,还要为未来的储君搭建良好的班底,现在长孙无忌一派就是未来的班底,这一点毋庸置疑,所以在这一派忠心耿耿的前提之下,皇帝在某些方面要学会妥协。
比如排挤打压异己!
我相信当褚遂良向皇帝李世民诬告刘洎的一瞬间,李世民早已经看出长孙无忌一派的心思,只是他没有办法,因为他不可能永远的活在这个世界上,当自己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未来的李治要依仗长孙无忌一派的。为了李唐皇室的未来,他必须要妥协。
所以,李世民杀刘洎是向长孙无忌一派的妥协!
其实,这更是一笔政治交易,皇帝献出的是良心,长孙无忌一派献出的是未来的忠心。
而马周那个现场的沉默不语,更加可以说明,长孙无忌一派已经是朝廷中成势的一派,所有的人都必须依附这一派,即使是马周这样的人也不例外。
正所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