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信心
贞观十九年(645年),五月八日,在张亮部成功会和李世勣后,唐军迅速对辽东重镇辽东城(今辽宁省辽阳市)形成包围之势。
盖苏文在得到消息后,立即派遣4万人马援救辽东城,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动静,是因为当时辽东城是距离高句丽国界最近的城市,也就是说唐军拿下辽东城,就可以顺利进入高句丽国界。
这是盖苏文所决不允许的!
坦白的讲,4万人马并不算多,可是对比唐军而言,已经算是声威好大了。
面对高句丽的增援部队,唐军是主动迎战,还是被动防守,这的确是个问题,重大抉择面前李世勣犹豫了。
当然,李世勣的犹豫并不是他优柔寡断,他的心里在算一笔账。
李世勣在出征的时候,手中有六万兵马,此时除去守城、围城、后勤补给等人马,能够作战的有将近3万人,算上张亮带来的人马,能够派上用场的不过5万人马。
而包围辽东城又会分散一部分兵力,所以对付高句丽的4万增援部队,李世勣的兵马最多2万人。
如果主动出击,可能会寡不敌众,但如果被动防守,又能坚持多长时间?
而且4万人马到来之时,辽东城中高句丽人一旦倾巢出动,那么唐军有可能会被做了汉堡包。
此时的李世勣面临着东征高句丽的第二个难题,如果说先前的盖牟城之战,自己还有喘息的余地,但是现在李世勣必须尽快做出抉择。
如此情况下,李世勣召开了东征高句丽的第一次军事会议。
“敌兵声势浩大,不如我们暂时解除对辽东城的包围,撤出20里外,广挖深沟,修建高垒,等皇上的主力部队全部到齐后,再发动进攻!”
会上,大部分将领都是这种观点!
虽然,这种观点看起来比较孬种,但也可以理解,消灭敌人的前提是保存自己。
可问题是,远征辽东的目的是为了夺回被句丽人占领多年的土地,如果被动防守就违背了出征的原则,这一点李世民也不会答应。
幸好,会上有一个人想到了这一点!
这个人就是李道宗!
“绝对不行!”在听到大部分人说完后,李道宗霍然站起身来,高声喊道!
“大家有没有从另一个方面考虑过,我军兵力虽然不足,但是敌人很能会轻视我们。”他说完,停顿一下环视众人。
所有的人都默不做声!
李道宗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敌军远道而来,相信一定很疲惫,此时我们主动出击,打败他们的可能性很大,大家要明白,我们是太子的先锋部队,任务就是为天子扫清障碍,哪有把敌人留给天子处理的道理啊!”
李道宗说的慷慨激昂,迎来了众将钦佩的目光!
“说的好!食君之禄,为君分忧,为人臣子者,当如是者!”李世勣一边说着一边走到李道宗的身边,拍着他的肩膀说道!
“不遇劲敌,何以显壮士?”言语者,果毅都尉马文举!
可见,李道宗的话语感动在场很多人,同时也给了他们以打败敌人必胜的信念!
“总管!给我4000骑兵,足可大破敌军!”李道宗的眼睛放射出精光,在他的心中已有战则胜,不胜则死的信念!
“还等什么?现在就走!”马文举是个急脾气,言罢,出门上马,直冲高句丽援军来路而去!
面对马文举离开的背影,李道宗眼含热泪,转身向李世勣拱手一辑,然后快步走出行军营帐,带领本部骑兵前去追赶马文举!
行军营帐中,留下李世勣早已是热泪盈眶!
一群热血男儿,他们时而欢笑,时而忧愁,唯一不变的是那颗成就伟业的坚毅果敢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