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太岁与灵芝
“不要在太岁头上动土!”对于中国的这句古语,人们很熟悉,但却未必知道“太岁”是什么。
先说发生在唐朝宁州的一则短新闻:当地有农民耕地,在地里掘得一物,样子类似堆积在一起的菌类,上面有上千只眼睛一样的东西,农民不知道自己挖到的是什么,将其移到路边,问过路的行人,很多人都摇头不知,直到一个西域胡僧出现在农民眼前:“你挖到的是太岁!快快埋掉,否则……”农民恐惧不已,虽然他没读过什么书,但也在老人那里听到过这样一句话:“千万别在太岁头上动土!”惊恐中,农民将太岁移回原处,埋进土里。但一年后,他和家人还是死去了。在太岁头上动土,历来被认为将招致灾祸。这种禁忌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比唐朝还遥远的时代,人们就对太岁充满敬畏,认为太岁充满神秘色彩,非常难以见到,一旦遇上则是凶兆。
实际上,在古代志怪笔记中,关于太岁出现的新闻并不只此一条。《酉阳杂俎》中也有记载:山东莱州即墨县,有百姓王丰,掘地见一肉块,“大如斗,蠕蠕而动。”王丰担心遇见了太岁,慌忙把坑填上,但是晚了,“肉随填而出,丰惧弃之。”但那肉块追至王丰家,“经宿肉长,塞于庭。”随后,王家之人在几天里暴亡。在这里,令人恐怖的太岁在一夜之间不断变大,最终堵塞了王家的庭院。
太岁到底是什么?
太岁并不是虚构出来的东西,在人间确有其物。它是一种生在土壤里的非常少见的“介于原生物与真菌之间的黏细菌复合体”。它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假如你拿刀切一块,它马上又长上。所以,在古人看来,太岁具有超能力。当然,也有不怕太岁的。《广异记》中,有一则这样的记载:“晁良贞能判知名,性刚鸷,不惧鬼。每年,恒掘太岁地竖屋。后忽得一肉,大于食魁,良贞鞭之数百,送通衢。其夜,使人阴影听之。三更后,车骑众来至肉所,问太岁:‘兄何故受此屈辱,不仇报之?’太岁云:‘彼正荣盛,如之奈何!’明失所在。”故事中,主人公晁良贞曾在地里挖出一个太岁,不但没有惊恐,还抽了那太岁数百鞭。后来,在晚上还偷听到有声音问太岁为什么受辱而不报仇,太岁沮丧地说:“晁良贞精气强盛,我拿他也没办法啊!”转天,那个倒霉的太岁便不知道逃到哪了。看来,太岁也是看人下菜碟,只能欺负弱者。
关于太岁,也不是没有对付的办法,按古书上写的,如果在地里挖出太岁,虽然为凶兆,但若抽它上百鞭,即可免除灾难。上面故事中的晁良贞用鞭子抽打太岁,初衷即在于此。他很幸运,最后把太岁搞定。但也有不成功的。下面的故事还是出于《广异记》:“上元末,复有李氏家不信太岁,掘之,得一块肉。相传云:得太岁者,鞭之数百,当免祸害。李氏鞭九十余,忽然腾上,因失所在。李氏家有七十二口,死亡略尽……”在这个故事中,李氏抽打了太岁九十多下,快到一百下的时候,太岁忽然消失不见了,随后其家七十二口,死亡殆尽,可谓功亏一篑。对付太岁的另一个办法是直接把它蒸着吃了,即以毒攻毒。比如下面的故事所讲述的。但意外的是,当主人公吃完后,发现那不是太岁。
兰陵萧逸人,亡其名。尝举进士,下第,遂焚其书,隐居潭水上,从道士学神仙。因绝粒吸气,每旦屈伸支体,冀延其寿。积十年余,发尽白,色枯而背偻,齿有堕者。一旦,引镜自视,勃然发怒,且曰:“吾弃声利,隐身田野间,绝粒吸气,冀得长生。今亦衰瘠如是,岂我之心哉?”即还居邺下,学商人逐什一之利。凡数年,资用大饶,为富家。后因治园屋发地,得物状类人手,肥而且润,色微红。逸人得之,惊曰:“岂非祸之芽?且吾闻太岁所在,不可兴土事,脱有犯者,当有修肉出其下,固不祥也。今果有,奈何!然吾闻得肉食之,或可以免。”于是烹而食,味甚美,食且尽,自是逸人听视明,力愈壮,貌愈少,发之秃者尽然而长矣,齿之堕者亦骈然而生矣。逸人默自奇异,不敢告于人。后有道士至邺下,逢逸人,惊曰:“先生尝得饵仙药乎?何神气清晤如是。”道士因轸其脉。久之,又曰:“先生尝食灵芝矣!夫灵芝状类人手,肥而且润,色微红者是也。”逸人悟其事以告,道士贺曰:“先生之寿,可与龟鹤齐矣。然不宜居尘俗间,当退休山林,弃人事,神仙可致。”逸人喜而从其语,遂去,竟不知所在。(《宣室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