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烽火南浔路(1938年6月~1938年10月) 委员长又火了

马当莫名失守,彭泽很快陷落,作为战区司令长官,陈诚有点坐不住了,他告诉蒋介石,将派罗卓英赶赴湖口组织黄维第18军等部队向彭泽方向反攻。蒋介石说你看着办吧。不是生陈诚的气,他是在生德国人的气。因为后者抛弃了他。

希特勒并不想为了中国而开罪日本,所以在日本的压力下,1938年六七月间把在中国的军事顾问都撤回欧洲。

这几年,军队的整编、训练都是仿效德国的,细微到一个“向右转”。以前的训练是仿效日本,就是扭转一下脚而已,而德式“向右转”必须两个鞋跟咔嚓碰一下。德国士兵碰这一下,很得响,因为人家穿的是皮靴,中国士兵碰这一下脚就有点疼,因为穿的是单鞋。

很多人认为,中德的蜜月期是希特勒上台后的事(需要中国的战略物资和稀有金属)。实际上,早在1931年,两国就秘密达成协议,由德国人训练200万中国士兵;另外,由德国人提供技术,在中国秘密制造枪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和约,不允许德国制造军火),然后一国分一半。但这个协议需要国民政府各院的批准,当时立法院院长胡汉民明确反对,才有被蒋介石软禁的事件。这段秘闻的提供者是杜月笙的秘书胡叙五。作为上海滩的黑帮大哥,杜与国民政府高层关系密切,可直通到蒋介石那里,所以未必不可信。

这个内幕里,甚至还有更叫人惊悚的:据说胡汉民曾派人秘密到东京拜访当时的日本首相犬养毅,叫其出兵东北,认为这样就会把坐镇北平的张学良的兵力吸引回去,冯玉祥和阎锡山的部队就可以趁机南下,而李宗仁等两广部队也可就此北上,一举把蒋介石的南京政府拿下。但由于中央军提前出兵衡阳,监视两广军队,冯玉祥、阎锡山没敢动,所以最后计划泡汤。当胡汉民再要求日本撤兵东北时,犬养毅虽然答应了,但少壮派军官不同意,才有刺杀犬养毅之举。

上面这段历史的真实性有待考证,现在只能从八卦的角度一观。

放下郁闷的蒋介石不说,只讲罗卓英,他虽比陈诚年长,但一直是陈的“左膀”,“土木系”的二号人物。

在驾驭手下这方面,陈诚自有魅力和手腕。“土木系”的成员,要么是他的老大哥,比如“左膀右臂”罗卓英、郭忏;要么是他的小兄弟,关系远的近的,核心的外围的,名字可以列一串:黄维、夏楚中、霍揆彰、阙汉骞、方天、方靖、胡琏、彭善、陈沛、杨伯涛、邱行湘、叶佩高、罗泽闿、罗广文(黄埔军校4期,四川忠县人)、李树正、刘云瀚……

此时黄维第18军主力,彭善第11师的前锋,在副师长叶佩高(云南讲武堂,海南文昌人)率领下正赶往彭泽。

第11师经淞沪会战后,一直在休整,驻江西上饶。到彭泽不是太远,只有百公里左右,但山路崎岖,非常难走。罗卓英下令,两天内必须赶到彭泽前线,否则以军法论处。

叶佩高三十出头,小个子,长得鬼马精灵,但人非常精明干练,曾激战过罗店,后来又在滇缅战场上血战腾冲,是用倭血浇灌成的一代名将。他想来想去,如果按以往的行军办法,在这种崎岖的山地中赶到彭泽战场也得被军法从事。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一边行军一边做饭,不但耽误时间,还会弄得大家都很疲惫,即使拉到一线,也会精疲力竭。怎么办?他发明了个“蛙跳式”行军。具体地说,就是在出发前先派一部分人赶到下一个宿营地,准备饭食和马匹草料,当后面的队伍开过来,立即休息吃饭。这个间隙,另一部分人又已经到了第二个宿营地,如此循环往复,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可以叫大家走得从容,最后只用了33个小时,就把部队带到了集结地。

在彭泽,叶佩高不等全师到齐,带着3个团就上阵了,只打了一个反击,就拿下被刚刚登陆的日军第106师团一部盘踞的杨家山。叶佩高参加过淞沪大战,知道日军的实力,于是他觉得有点意思了。对面的日军随后进行了反击,但却没能得手。叶佩高盘算:这是为什么呢?这个当口,第106师团的后续部队和波田支队赶到,并开始使用毒气,气得叶佩高骂娘:不是讲究他妈的武士道吗?这帮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