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沪上的秋天(1937年8月~11月) 虹桥事件

回到三个月前。

1937年8月9日傍晚,驻上海的日本海军特别陆战队中队长大山勇夫跟一名士兵(斋藤要藏)驾摩托欲闯军事禁地虹桥机场,中国保安队员只打了两枪,一枪毙倒一个。

上海局势一下子山雨欲来。

其实,从“西安事变”爆发到七七事变前,由于中国对日态度日渐强硬,在上海的日本人反而收敛不少,甚至连平时喜欢滋事的日本浪人也老实了不少。

所以,北平出事后,上海这边觉得战争离这个城市很远,七七事变也就是个局部事件。于是在庐山谈话会上,一些来自上海的老先生们对北平的中日冲突不太关注,而更在意国民教育问题。

南京那边当然不会迂腐如此。在北平发生大事变前的7月5日下午4点,上海警备司令杨虎(两江讲武学堂,安徽宁国人)接到蒋介石的一封密电,内容是:时局外弛内张,注意发生事变,暗中加强防范,适时报告。

1932年上海事变后,蒋介石就琢磨在上海、杭州、南京间搞国防线。当时的副总参谋长杨杰搞了个三角地区防御方案,报蒋一看,发现这个工程的正面太广阔,并不利于防守,打起来会出现很多空当,而且具体到南京防御,杨杰的主意:以封闭式堡垒为依托,进行层层防守。

蒋介石否决了这个方案。随后德国军事顾问法肯毫森又拿了个方案,这个方案“很德国”,脱离国民政府的财政实际,蒋拿不出那么多钱,最后参谋部拿出个折中方案,在上海到南京间的太湖北岸,筑建两条防线,第一道是吴(苏州)福(福山)线,第二道是锡(无锡)澄(江阴)线。从杭州湾的乍浦经嘉善到苏州(乍嘉线),从海盐经嘉兴到吴江(海嘉线),再搞两条国防线,使之跟吴福线和锡澄线相连。在这个连线上,修建指挥所、观察哨、重机枪碉堡、战车防御炮和迫击炮工事,搞成全部的钢筋混凝土的永久性战斗工事。开战后,只要挖掘步兵壕将各工事连接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国防线。这个工程干了3年,到1936年基本完成。

北平发生大事变后,军政部长何应钦从四川匆忙返回南京。当时的总参谋长是程潜。但蒋介石之下,军中一号人物,实际上仍是何应钦。他到南京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往上海运了3万个麻袋,叫上海市长俞鸿钧构筑战斗工事,以防不测。

俞鸿钧,广东新会人,学者型官员,当过老师和记者,英语说得比英国人还好,一度进入外交部工作,出任上海市长时还不到40岁。

俞接令后马上布置。

按1932年签署的《淞沪停战协定》,上海不许进驻中国正规军。

但别急,北平出事后,在庐山的蒋介石连下了两道命令:一是叫在青岛养病的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保定陆军军官学校3期,安徽巢湖人)马上到岗;二是告诉何应钦,上海保安总团和上海警察总队的一切弹药供给,由南京军政部统一发放。

张治中到南京后,向蒋介石建议:危局之下,应该尽快把军队派往上海。

怎么派呢?把从河南调到苏州的钟松(黄埔军校2期,浙江松阳人)独立第20旅一部换上保安队队服,于7月底秘密开进虹桥机场。

运到上海的麻袋,装上沙子后,被上海保安队在深夜运到各个路口两侧的建筑物里,就等一有风吹草动,立即在路口搭建战斗工事。在虹桥机场等重要地段,则开始正大光明地修建战斗工事。

日本人的鼻子比他们的狗还灵,俞市长叫保安队搞战斗工事这事儿刚一有动静,他们就闻过来了。

日本驻沪海军特别陆战队司令官,一个叫大川内传七(江田岛海军兵学校第37期,佐贺县人)的,派出多路人马,化装成市民,对上海保安队的行动进行侦察。其中,一个小队长和一个军曹摸到中兴路的一个公所,侦察到这里不仅堆有大量沙袋,还是保安队第2团第2大队重机枪中队的驻地。

正当两个鬼子记门牌号时,门口的便衣岗哨发现了他们,问他们干什么的,鬼子咬着嘴唇,有点打死也不说的意思。

重机枪中队长叫杨俊,叫手下把这两个鬼子带进公所,在他们身上搜出一个小本,上面用日文记着:“此处为上海保安队重机枪中队驻扎,估计有重机枪十挺以上,队员约二百人。”杨俊一看就惊了,再审,两个鬼子还是不说话。杨队长经验还是比较丰富的,不是不说话么?好,他叫人把他们的鞋脱下来,一眼就发现:这两个人的大脚趾和二脚趾分得很开。杨俊笑,说: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