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密院、兵部、三衙主要机构设置
枢密院知枢密院事,一人,正二品,位在左右仆射后(其资深望重者则称枢密使。枢密使与知枢密院事同时只能有一人),掌枢密院事,军国大事,得列席政事堂会议;同知院事,若干,从二品(其资深者称枢密副使,其资浅者称签书院事、同签书院事),掌副枢密院事。
属官:
都承旨,一人,正五品上,掌承宣旨命,通领院务。用士人,文武参用;(保留原名,各房主官则不再称承旨官,改称知事)副都承旨,一至二人,从五品上;各司、各房知事,一人,正六品上,掌各房事务;各司、各房同知事,若干(随各房事务要繁而定),从六品上;检详官,二人,正七品上,为慎政官员;计议官,四人,正八品上,为慎政官员;编修官,若干,正八品下,宋制本不入衔,兹现,编修官之职掌,为专门编修如《武经总要》等军事书籍,以及颁布之军政令,条例等等…………(余不详叙)属司:仅列枢院所属之较重要司、房,于宋制多有增减。
沿海制置使司,掌沿海防务,海军军政;北面房,掌临辽国诸路之防务、军政;河西房,掌临西夏诸路之防务、军政;在京房,掌京师诸路之防务、军政,兼理四川;广西房,掌沿交趾、大理诸路之防务、军政;东南房,掌其余东南诸路之防务、军政;编修所,编修官所居……审官司,掌武职人事,兵籍与士兵,至六品武官,权归兵部武选司,枢密院备案而已;六品以上至三品以下之武职任命、迁补,则由枢密院建议,政事堂最后决定;三品以上之武官任命,由皇帝决定。凡六品以上武职之考绩,磨堪,请假等等,皆归枢密院审官司;职方馆,掌地图测绘,军机档案等,同时亦为对外情报机构;检阅司,掌督察三衙训练,发布演习命令等;侍卫司,掌侍卫事务;知杂房,掌诸杂事……独立属司枢密会议
凡军国战和攻守之策,由皇帝、政事堂(枢使列席)最终决策。决策之前,枢密会议提供战和攻守之建议,交皇帝、政事堂参考;决策之后,枢密会议决定作战之方案建议,供皇帝决策。
枢密会议之成员,由枢密使、副,三品以上功勋武官,元老重臣,三衙都指挥使等组成。
武经阁,废枢密学士等称呼,建武经阁。有大学士、学士、侍读学士、直学士、待制、侍讲、侍读、修撰等职名。为储材之所,凡三品以上武官,无实任且未退役者,从三品拜武经阁待制;正三品拜直学士;从二品拜侍读学士;正二品拜学士;从一品拜大学士。凡侍讲、侍读、修撰,为三品以下武官之加衔。待制以上,入阁则拜,出阁实任即去职。
兵部(以文官为主)
尚书,一人,正三品;
侍郎,一人,从三品。
属官:
郎中各司各一人,正五品下;
员外郎各司各一人,从六品下;
主事若干,随司而设,从七品下……属司:武选司,掌六品及以下武官品级,补选和升调转迁等等人事,及武举事宜;兵籍司,掌士兵征募、迁补、退役、抚恤等人事;(含民兵、厢军、蕃军、土军诸兵籍事)职方司,掌国内地图之测绘,烽侯,督察城隍要寨之修筑等事,同时为对内之情报机构。各军、营皆有掌地图测绘之军官,随军测绘地图,上报职方司以及枢院职方馆;驿传司,掌传驿之事;库部司,掌军资料账。凡各军所需军资,报三衙审核批准,由库部司复核发出。军器监则为纯粹之研发生产机构;讲武学堂山,长例由兵部侍郎兼,设在京师。培训军使以上,指挥使以下军官。(废武学)三衙(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军队建制组成由下至上为:伍、什、大什、都、指挥、营、军。最高常设建制单位为军。
步军标准建制一都105人,五都为一指挥共550人(含直属机构),五指挥为一营共3000人左右(含直属机构)。
骑军标准建制一都105人,三都为一指挥共330人(含直属机构),五指挥为一营1800人左右(含直属机构)。
水军建制比照步军而定。
炮兵、床子弩、抛石机等器械部队标准编制,一指挥共2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