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 拥抱朝阳契丹的兴起
一
十世纪的中国,是个天崩地裂的年代,自安禄山、史思明作乱中朝以来,大唐帝国对潼关以西地区的统治几近崩溃,到了懿宗以降,发源于山东的王仙芝、黄巢农民大起义彻底摧毁了唐朝中兴的最后一丝希望。纵观天下,鹿鼎犹在,狐兔狂奔,各方势力多假尊王之名,行专霸之实。灭人国,夷人族,“毁”人不知倦怠。
唐帝国丧失的不仅是在藩镇心中至高无上的皇权与威望,在周边各臣属于大唐的藩邦中,也不再视唐朝为畏虎,人人皆可欺之。曾经威赫东方的大唐帝国的领土急剧缩小,吃得最饱的当属吐蕃。原先只占有今青藏高原的吐蕃乘唐朝衰落之时,蚕食西域和陇凉地区,一跃成为西方第一大国。
北方形势也不容乐观,回鹘的崛起也对唐朝的安全形势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多次攻击唐朝。东北方向的形势比较复杂,广褒的东北平原上居住了许多民族,其中以渤海国最为强大。武周圣历元年(公元 698年),粟未靺鞨首领大柞荣在东北松花江流域建立起渤海国,定都上京(今黑龙江宁安渤海镇)。
渤海国初称震国,开元三年(公元 713年)二月,唐玄宗李隆基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以其部为忽汗州,也就是唐朝的羁糜州,实际上是个独立的民族政权。
渤海国极盛时,地跨今中国辽黑吉和朝鲜、远东沿海地区的各一部分,有五京、十五府、一百多个县。渤海国的封建化程度比较深,建国初始就全面模仿唐朝制度,经济繁荣程度在东北首屈一指,史称“太白山之菟、南海之昆布、栅城之豉、扶余之鹿、鄚颉之豕、率宾之马、显州之布、沃州之帛系,龙州之幺由、位城之铁、卢城之铁、卢城之稻、湄沱湖之鲫,果有凡都之李、乐游之梨。”渤海国的文化也非常发达,对邻国日本的影响比较大。
就是这样一个“翻版唐朝”在传了十五位渤海王之后,在五代后唐同光四年(公元 926年)正月被消灭,渤海大諲譔牵羊出降,渤海国灭亡。而灭亡存在渤海国的不是别人,正是后来与宋朝峙立南北长达二百年的契丹大辽国的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也译耶律按巴坚)。
受《杨家将》的影响,我们对契丹大辽国并不陌生,听过说书的朋友,肯定知道萧燕燕这位契丹女强人,萧燕燕的名气甚至大于开国始祖耶律阿保机和攻入汴梁的耶律德光。其实在唐朝时还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契丹人,只不过名字汉化了,不易被人察觉而已,,就是平定安史之乱立下大功的唐朝名将李光弼,闲话暂时讲到这里,下面切入正题。
契丹,也译作“乞塔”或“吸给”,意思是为镔铁,关于契丹的起源,最常见的观点认为契丹出自鲜卑族宇文部。契丹共有八大部: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洁部、黎部、吐六于部,相传契丹祖先奇首可汗曾生有八个儿子,各为一部,后来渐盛,遂成八部。
契丹民风剽悍,是典型的游牧民族性格,契丹人认为父母死后哭泣是胆小的表现。葬礼也比较特别,把父母的尸体放在树上,三年后才进行火化,并洒酒为歌:“冬月时,向阳食,若我射猎时,使我多得猪鹿。”
北魏时期,因受到高句丽的侵袭,契丹各部南下归附北魏,活动于辽河流域一带。这时的契丹还处在氏族社会,从隋唐到唐末五代这漫长的三百多年中,契丹的原始氏族社会基础渐渐瓦解,直到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大辽国,经过五六十年的努力,契丹民族的封建化才彻底宣告完成。
耶律阿保机,小名啜里只,生于唐懿宗李漼咸通十三年(公元 872年)。按照老规矩,史家开始大肆吹捧耶律阿保机,说阿保机生的时候红光满室,体有异香,块头挺大,跟三岁的孩子差不多,三个月大时就会走路说话,都是些老掉牙的故事,说了也没人信。
阿保机长大后,身长九尺,约今两米左右,力大无比,能开三百斤的重弓,他能射穿一寸厚的铁板。因为阿保机长相帅气,又有武艺,所以当上了挞马沙里。在契丹语中,挞马是指众人,沙里是指郎君,也就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管人干部。后来阿机保屡立战功,连破小黄室韦、越兀、乌古、六奚等部,契丹人尊称阿保机为阿主沙里,阿主就是父亲或祖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