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鸿爪
纽约出租汽车的驾驶人常常是外国人,有些尚不说英语。大概曼哈顿(纽约市所在的岛屿)的街道竖的是大道,横的是街,各以数目字定名,没有十分的高深奥妙。伦敦可不然了。其街头既不平行对称,也不辐射,而系处在二者之间。通常我们要去的地方又常在步行范围之内。可是转错了一个弯,则可以谬以千里,而且更难找回原来的地方。我和内子犯了好几次错误之后,发现了一个补救的办法,则是全面撤退到Picadilly Circle。那枢纽的东北角Boots药店的后方,有一家叫Regent Palace的旅馆,内中有问事处,又和旅馆的问事处隔离,也不管问事者系旅店顾客与否,一般应答殷勤周到,通常又赠伦敦市中心地图一纸,还在问事者要去的地点画一个叉,然后解释走去的途径,使你万无一失。在今日的社会里如此周到的服务还能维持多久,甚成疑问。总而言之,我们就不可想象纽约的闹市有同样的款待了。
不少情形之下,我们必须借重于计程车。伦敦的计程车仍然保持着它的特色。不是一般的汽车充数,而系特制,车厢成方匣形,容积庞大。三四个乘客带着行李尚绰有裕如。而且车身高,乘客只要稍一弯腰,而用不着匍匐进出。计程车价也不特别昂贵。如果三四个人坐计程车,通常较地下铁(英国人称为tube)便宜合算。谈到熟练门道,这才是伦敦计程车的驾驶人之所长,原来伦敦的大街小巷,纵是纵横曲折,实际无不互相贯通。计程车总是经行不意的地方,最后才脱颖而出。有些小巷看来绌蹙不堪行车,他们也能纵横来去。
我所担心服务性质的事业不能继续,一方面根据个人经验,一方面也是猜想经济条件高度活跃的情形下之必然。伦敦市中心去希则罗(Heathrow)飞机场约十五英里。1973年我岳父母来英伦访问我们后回美,因为他有心脏毛病,我就替他包了一部计程车,预定天明扣门来接,车价只十二镑。1987年,即三年前,我们飞机在加特威(Gatwick)机场下落,本来那边也有地铁直达维多利亚火车站,只因为我们一夜未眠、疲惫不堪,我们拖着行李,看地图加特威也并不见得较希则罗相去要远得多。于是与内子商量后决定乘计程车去伦敦,岂知车费镑数川流不息地在计程表上跳出,彼伏此升,其快无比,加以那天M-23公路又在修路,到旅馆车费已一百十镑。那天我们下榻的地方乃是柏克(Buck)旅舍。这也是我自称伦敦里手而吃亏的地方。1970年间,我们来此多次,柏克可算当日眼下价廉物美的地方,住宿仍照英国“床与早餐”(Bed and Breakfast)的办法计算,成人八镑一天,小童减半。这旅馆地位适宜,靠百货公司哈罗(Harrods)及维多利亚博物馆都近在咫尺,既方便又安静。也不知我们来去不在之间,这旅社也已易手,改称波芙花园(Beaufort Garden),一等到我们把计程车打发去后,开始填住客单时,才发现旧日之客栈,一经粉刷重新装备,已成今日之时髦旅馆。“床与早餐”成为往迹,现在的价格,双人房每天一百镑。所以我们才履足于英伦两小时,已花费去了预定三星期旅费中相当数目之一部分。后来回美偶阅旅行杂志,才知道波芙花园现为伦敦优秀的小旅馆之一。老板和经常顾客同为演出界闻名人物,只是不知其最近房价几何。
有了以上的经验,这次我们小心从事,希则罗去伦敦中心偏北的旅馆区有公共汽车,称为“空运巴士”(Airbus),红色二层楼,每隔半小时一班,行李栏也宽敞,任客自行取放。单程票五镑,来回票八镑。可是我们去时可以坐四五十人的巴士只有乘客四人。回时巴士经过所有指定旅馆附近,也只接得来客五人。看来巴士公司有维持路线的义务。我们则仍希望乘客增多,公司财源茂盛。因为老是赔本生意迟早要关门,则我们可以引用的服务事业也必又少一筹也。
如此这般的情形,刚一履足于英伦,第一印象即为经济状况与物价。本来英国的通货膨胀,已相当的可怕。回顾1972年第一趟来英时,英镑还是一个很扎实的单位。如果银行支取二百镑,出纳员必道歉,要到内面验证存数,“因为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数目”。我也曾亲眼看到有Sir和Lady贵族衔的顾客(甚可能因学术上的成就封爵),和一般人站队去支取三五十镑。今日则很少的人还认为两百镑是大数目了,也没有再到银行里兑取零用钱。以金融卡支钱的机器装置于墙壁之内,到处都有。十年之前英镑已不如前,可是仍为一个基本单位。这次我们来英,带有以前留存的一镑纸币,至此才知道业已作废,即银行的兑换也已过时。新镑为铜币,面积小而肉厚,以便和以前所发的货币面积大而值价低的有分别,也只当作零钱使用。我们以美金作本位的游客,更有一项苦处。1970年间美金值高而英镑低,又一路从每镑二元四角的兑换率跌入二元大关,一度与美金的价值接近,而物价还没有赶上,所以我们占便宜。内子也说:“We save a dime here,a nickel there.”(我们此处省下一毛,那里挣着五分。)今日则他们以英镑作单位的物价和美国以美金为单位的物价在数目字上已有扯平的趋势,而英镑在最近又回涨接近美金二元。这也就是说以前物价廉,我们钱多,他们钱少。今日这三个条件全与以前相反,好像逼着我们将以前所占便宜退还回去。通货膨胀的情形也可以在报纸上“求才”的广告看出,内中所提及的薪水数,以前英国常只有美国同样工作者六成左右,今日至少业已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