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李存勖第二

说实话,崇祯皇帝这一次的御驾亲征,其实还是有很大的压力的。原因就如同其他人所担心的那样,这一战,并不好打。

一直以来,他也没有特别的头绪,便用打草惊蛇之计,先让蛇从草丛中跑出来,有了动静,再看看是否能抓住这条蛇。

也是因此,崇祯皇帝的这一次御驾亲征,那是大张旗鼓地来,而不再是像以前那样偷偷地来。

当然了,除了打草惊蛇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让崇祯皇帝放弃了以前那样潜行。

因为这一次的草原上,是建虏军队为主。领军的,又是满清军中比较有名气的济尔哈朗。建虏对于用奸细的手段,也是出神入化,济尔哈朗肯定也很熟练。他们的战事,至少有一半是靠着这种手段打赢的。更何况,此次战事的起因,就是大明叛将柴时华勾结建虏所致。

如果再像以前那样潜行的话,这一次是带着磐石营出来的,不像骑军那么容易潜行。且在这么长的边关线,建虏的内奸肯定能探听到消息。与其这样,不如打草惊蛇更好一点。

这不,崇祯皇帝通过英俄尔岱和西林觉罗身上的甲级窃听种子,已经详细了解到了归化城那边的情况。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一点还真没说错。

崇祯皇帝只是知道了归化城那边情况,心中就有了对付建虏和蒙古鞑子的想法了。

在榆林重镇,大明开国以来,一直是防御草原的重要边镇。因此,在这里,都能找到草原上的相关信息,比如大概的草原地图。都是有的。

崇祯皇帝在读取西林觉罗身上的甲级窃听种子信息后,参考着画出了济尔哈朗认为万无一失地路线。再度核实一遍之后,他便把这份画了路线的地图连同他的一份旨意全都封好,让随驾的锦衣卫指挥同知伍忠,选取可靠之人,立刻秘密送往大同府,交给援剿总兵吴三桂。

而崇祯皇帝自己这边,却好像压根不知道归化城那边正巴不得他领兵去攻打归化城一般,一道道旨意,传下去,大张旗鼓地,就是要去攻打归化城。

榆林重镇,一下变得非常热闹起来,各路抽调来的精锐,都在往榆林镇集合。而从榆林镇前往草原上的夜不收,也是进进出出地不停。还有从邻近各府调来的粮草物资,也是一车一车地往榆林镇这边运过来。

不管是谁,哪怕是没有打过仗的老百姓,或者路人什么的,看到皇帝坐镇在榆林,各路边军这么大的动静,粮草物资输送个不停,就都知道,皇上这是要出兵攻打归化城了。

不过有一个情况是比较奇怪的,至少在当事人眼中,是觉得奇怪的。

那些接到皇帝旨意的各边军中,都会得到传旨天使口头暗中叮嘱的一句话:“抽调精锐必须慎重,诸事安排妥当,不得出任何意外。宁可晚一点到达榆林镇。不得因为皇上在,就急急地赶往榆林。”

一般来说,皇帝在了,各边军中的将领,绝对不敢怠慢,肯定是在接到旨意的第一时间抽调精锐赶过去的。然而,不再旨意中的旨意,却好像是要他们把重心集中在安排当地诸事之后才去榆林。这事情的重点,好像就是偏了啊!

不过口谕交代了,各路边军将领也不敢不遵,只能尽量安排诸事,检查了又检查,觉得没问题了才赶去榆林。

这么一来,那些不知道口谕的人看来,都道皇帝是真得没错,要布置完他领军出征之后的防御,才会安心出征。由此可见,皇帝是绝对要出关讨伐归化城的建虏。只不过这么慎重地话,似乎集结军队的速度就慢了。同时也感觉,明军的集结效率还真是有点低。

对于这样的情况,不少人对此表示了忧虑。

虽然皇上在之前几次,全都是展现了他英明神武的一面;可是,这一次呢?这种做法,虽然大军出征之后,后方的安全会有保障,可是,最为关键的,不是大军出关打赢建虏的事情么?这才是重点啊!

如此低下的集结效率,根本就失去了兵贵神速的战争原则,关外的建虏肯定知道,从而做出应对。草原可不比辽东,这大军出关,建虏肯定早就跑了,躲到了茫茫草原中,躲在暗处骚扰偷袭大军。这样的应对方式,用脚都能想到啊!如此一来,皇上还能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