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镇压
最后的金熊奖不出预料,颁给了《中央车站》,还有一个终身成就奖,给了阿仑·雷乃老爷子。
至此,48届柏林影展落幕。
但记者们的工作还没结束,获奖的各个剧组一出剧院就被一撮一撮的记者团团围住。
褚青等人也不例外,甚至包围的记者还非常多,放眼看去,东方面孔和西方人各占一半。
这次出征,港台两地参展的片子可以说全军覆没。所以,两地的记者只能挤在这个内地剧组跟前挖挖料了。
褚青很自觉地把位置让给老贾,自己躲到后面看热闹。
其实,各路影评人和记者都是处在一种很蛋疼的状态。
他们原本都不看好《小武》这部电影,写的稿件虽然不至于恶毒嘲讽,但也是尽情的忽略此片的存在感。偏偏这部极其无聊的电影拿下了两座奖杯,这可跟关锦鹏那两座连安慰奖都算不上的奖杯不一样,实打实的荣誉。
这让他们怎么往下接?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这么没职业操守,德国很牛的一位影评人乌利希格雷戈尔就给予了《小武》很高的评价,并称贾樟柯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老贾自己听了都脸红……
第二天,就在褚青一行人踏上回程的飞机时,港台两地的媒体已经热翻了锅。
香港那边一个劲地捧,台湾这边一个劲地黑,截然相反,都借机表达了某种立场。
与之相比,大陆的媒体,特别是北京这个传媒中心的所在地,却是异常的安静。
能在皇城根儿底下立足的传媒集团,职业素质是次要的,政治敏感度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分分钟死无全尸,让你明白这里的水有多深。
香港刚刚回归,台湾还在尴尬期,两地的传媒报道平民百姓自然看不到,但在某个层面的圈子里,两地的各大主要报纸每天早上必须都妥妥地摆在领导的桌上。
这个圈子的定义很广泛,基数众多,包含各行各业,各色人等,自然也包括了那些传媒大佬。
港台的媒体刚刚发出消息,北京这边其实已经知道了,与之无关的人就看个热闹,与之有关的,惊讶一番后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
打给谁?当然是广电总局。
就为了确认一下消息,这部电影通没通过审查。若是通过了,那OK,直接动用全报社的力量等着第二天铺天盖地地宣传颂扬,若是没通过,还是洗洗睡吧。
这套规矩,大家都心知肚明,无一例外。
影视圈也是第一批知晓消息的人士之一,大伙在“哎哟哎哟!这孙子谁啊?”的玩闹过后,瞬间恢复平静,这种事多了去了,见怪不怪。
陈凯歌凭《霸王别姬》一举拿下华人唯一一座金棕榈,葛优凭《活着》也摘下戛纳影帝桂冠,还有十八岁的夏雨凭《阳光灿烂的日子》夺得威尼斯影帝。
陈凯歌、张艺谋、葛优、姜文……他们的腕儿大不大?那是大咖中的大咖,不还是照样被禁?
这几位在国外折腾得红红火火,惊得老外给他们发奖杯就跟发大白菜似的,回到国内连个响都没听着,更别提你贾樟柯,别提你褚青……
丫从哪儿蹦出来的?听都没听过!
规矩就是规矩,没有改变之前,谁也不能坏了规矩。
《小武》在柏林大获成功的消息,该知道的似乎全知道了,不该知道的也都仍然不知道。
总之,北京的午夜照常到来,这里的黎明仍旧静悄悄。
……
褚青就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悄没声地回到了北京。
大抵上,他回来的一个礼拜之内,除了倒时差就是在不停地吃吃喝喝。
杰克伯从柏林直接飞回了香港交差,余力为倒是一起到了北京,准备呆两天。老贾他们一帮人在国外吃不好睡不好,德国黑啤那味让褚青喝得直想吐,连庆祝都没好好庆祝一次。回到家总算能喝上燕京了,几个人醉了几番都没方休。
老贾说还准备去参加法国和加拿大的两个小影展,这回褚青就不用跟着了。不过他看老贾心情极好,这算是衣锦还乡。
黄颖和程老头又分别给他摆了一桌,算是接风,听说他没拿奖,好一顿劝慰。然后他又给李明启打了个电话,老太太也特诚恳地安慰了他好久,就跟自个孙子被姑娘甩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