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美国人来了1

20架美军第20航空队的B-29重型轰炸机的编队,正沿着驼峰航线,在喜马拉雅山脉的亿万年雪峰之上飞行。这是1944年的4月24日。

在编队最前面领航的是21岁的安迪·史密斯。这名第58轰炸机联队40大队25中队的上尉飞行员,三个月之前还在欧洲战场的第15航空队服役,驾驶着B-24轰炸机,对供应德国人油料的重要基地——罗马尼亚的普罗耶什蒂炼油厂实行反复轰炸呢,现在却成了第20航空队的王牌飞行员。

上年年底,一种划时代的新机型,集当时高科技之大成,被称为超级空中堡垒的B-29重型轰炸机问世。在罗斯福总统的一再催促之下,刚刚于今年3月装备部队,根据华盛顿最高统帅部制定的庞大复杂的“马塔角行动”(matterhom)计划,即将执行轰炸日本本土、促使日本早日投降的战略轰炸任务。

但B-29这种新机型的驾驶极为复杂,而美军在太平洋上跟日军的厮杀又急需“马塔角行动”的配合,要按部就班从头训练B-29飞行员根本不可能,于是,华盛顿就命令直接从北非和欧洲战场调集优秀飞行员,送到堪萨斯州萨莱纳市的烟山机场,进行适应性的突击训练。

上个月底,安迪·史密斯所在的第58轰炸机联队升空编队,开始了首次从西方飞往东方印度的漫长旅程,途经马拉喀什、开罗、卡拉奇,总航程近2万公里,最后抵达第20航空队的大本营——印度加尔各答机场。虽说B-29可以轻易地飞临日本轰炸,却不能从印度直接起飞,因为它绝对没有足够的燃料返航。它只能转场推进至成都附近的前方基地,美国人称之为华西空军基地。具体指的,就是修在成都周边县的新津、广汉、邛崃、彭山的4个机场,这4个机场的修建,本身也是马塔角计划的一部分。B-29只有在那里加油装弹之后,才可能对日本本土实施远程战略轰炸。

今天飞越驼峰航线的这20架B-29,其实是开辟加尔各答至成都空中航线的首次航行,领航机正是安迪·史密斯驾驶的42-6312号。但机组成员都亲切地叫它“玛拉·莱斯特”,这名字取自风靡美国的彩色文艺片《滑铁卢桥》(中国译名非常雅致,叫《魂断蓝桥》),其中由著名影星费雯·丽饰演的玛拉·莱斯特感动了无数人,安迪的组员们特别推崇玛拉对于贞洁的理解,因此还把她的名字Myra·Lester喷绘到机身上。

透过视野开阔的驾驶窗,安迪望见海水一样湛蓝的天空中,悬浮着大片大片的奇形怪状的云团,就像他小时候吃过的棉花糖,又雪白又蓬松。莱特增压型星形发动机发出悦耳的嗡嗡声,飞翔在万米高空的庞大的轰炸机,此刻轻盈平稳得就像一只滑翔的苍鹰。安迪心里清楚,B-29真是高科技的产物,此刻外界的气温是零下50度,虽然在万米高空飞行,机组人员却既不缺氧也不感到寒冷,人在飞机里感到很舒适,要撒尿,还可以上厕所。根本无需像他之前飞的B-24轰炸机那样,尿胀了,只能撒在飞行服里。那种飞机没有加压,人一紧张就会大汗淋漓,虽说穿着电热飞行服,内里被汗水湿透之后还是又冷又潮,有时几乎把人都冻僵了。

这天的天气出奇的晴朗,一座座绵延起伏的大雪山高耸入云,清晰可见,在B-29机群的下方缓缓后退。安迪·史密斯惊讶地看见,在陡峭的山崖上,不时会出现一处处强烈的反射性闪光。他暗想,这应该就是飞这条航线不幸遇难的那些运输机的残骸了,那些反射强光的金属肯定是飞机的铝片了。他大学里的一位同班同学,驾驶一架B-24改装的运油机C-109,飞的正是这条航线,他曾经告诉过他,在天气晴朗时,我们完全可以沿着战友坠机碎片的反光飞行,我们给这条洒满战友飞机残骸的山谷取了个金属般冰冷的名字——铝谷。

1942年5月,日军切断了战时中国最后一条陆上交通线——滇缅公路,中美两国迫不得已开辟的这条转运战略物资的空中通道——驼峰航线,事实上成为中国接受援助物资的唯一生命线。这条航线艰险无比,需要飞越空中禁区喜马拉雅山脉,终日是强气流低气压造成的暴雪、霜冻、大风、浓雾、暴雨等复杂气候,满载货物的运输机,只能飞到4000至6000米高度,飞行人员只能靠氧气面罩艰难地操纵飞机。除了恶劣的天气和机械故障,毫无自卫能力的运输机时不时会眼睁睁地遭到日军战斗机的拦路袭击,被飞行员视为自杀航线。几乎每天都有飞机坠毁,有飞行员失踪或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