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 提笔挥舞“王道剑”
徐泓
历史学家
暨南国际大学荣誉教授
刘兆玄教授是我台大同一届的同学,他念化学系,化学系中有好多是我建中同班同学,陈棠华就是其中之一。棠华是我中学时代的挚友,我们常一起聊天、打球。那个时代,理工科的同学大学一毕业、服完兵役就出国去了,从此棠华和我就没再见过面。二○一一年初,接到在美国的老同学的信说棠华突然去世,真没想到这位台大毕业后近五十年未再谋面的老友,就此永别。我对他的记忆一直停留在少年时代,直到去年四月底,兆玄兄找我餐叙,谈起棠华兄,才惊觉我们已从少年变成老年,甚至已经天人永隔。兆玄兄说,棠华在福建宁德创办了一个“新能源科技公司”,生产锂电池等产品,非常成功,并且他与当地人民和政府处得很好,棠华觉得身为海外华人能回到故土,贡献一己之力,好是欣慰。因此,棠华一再希望他去看看,但因为政、学两忙,始终不能成行。棠华兄走后,兆玄兄悲痛之余,就于前年去了宁德,履行他与棠华未践之约。
兆玄兄在宁德认识了一些文史工作者,这几年来他们正热心寻找各种事证,证明靖难之变后,“生死未卜、不知所终”的建文皇帝,其实最后是终老于宁德。宣扬历史名人与乡土关系,是近年来大陆地方政府和民间人士热衷的工作,他们希望以动人的历史故事及历史古迹,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瞻仰、怀古和观光,藉以推展文化创意产业。于是许多历史名人葬身于何处,就成为大家争夺的对象,如陕西人与河南人争黄帝陵的所在,湖北通山、通城人与湖南石门人争李自成死在何处。兆玄兄为宁德文史工作者热爱乡土之情所感动,就想根据他们提供的资料,写一本书来纪念在宁德创业的老友陈棠华。
明朝以来,建文皇帝就是一位大家关怀和同情的皇帝,他即位后,在方孝孺、黄子澄等人的协助下,改革太祖时代的严苛政治,减轻人民的负担,是一位百姓心目中的好皇帝。因此,对比篡位的永乐皇帝来说,建文仁柔,永乐凶残,尤其永乐帝登基之后,对支持建文臣民的大肆残杀,甚至有“瓜蔓抄”之事,怎能让人不对建文皇帝心存怜惜呢?当永乐帝“起帝、后尸于火中”,宣称建文皇帝已死,就没多少人愿意相信,大家都希望建文皇帝没死。于是建文皇帝出亡的消息不胫而走,人多以为永乐帝自己也起了疑心,而有郑和下西洋和胡濙假寻找张三丰之名而秘密“追踪”建文帝之说。
明代相关野史汗牛充栋,万历年间出现的《致身录》、《从亡随笔》等书是其代表,把建文君臣出亡的经过讲得很详细而具体。清顺治初年,浙江学政佥事谷应泰在西湖畔筑室修的《明史纪事本末》,就特立〈建文逊国〉一卷,集各种传说之大成,综述建文君臣出亡,及最后在正统五年回到北京并终老于紫禁城西内。但这个说法不全被其他史家所接受,尤其参与撰写官修《明史》的史家,在清朝统治初定之际,民间又有朱三太子密谋复明的谣言传布,政局还不那么稳定。在这样的氛围中,史臣写到建文帝的下落,当然要力主建文帝自焚而死,并未出亡,为安定人心,避免太多的联想,失国君主或其后裔是不可能隐藏于民间的。可是对于传说中一百数十人跟随建文帝出亡有名有姓的臣子,又不能尽付之子虚乌有,怎么处理确是一大难题。只好在建文帝的〈本纪〉说:“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却在〈列传〉中补述跟随建文帝出亡臣子的事迹,以“信者存信,疑者存疑”两存其说的方式处理。
史臣在正史中保存随建文帝出亡臣子的史迹,有其苦心,就好像《搜孤救孤》的赵氏孤儿故事,比对《春秋左传》、《国语》,疑点甚多,但司马迁仍以之入《史记》,就是为了不让这样的忠贞事迹失传。兆玄兄选靖难之变和建文君臣事迹为小说的背景,应该不只是宁德之缘,而是身处国族认同混乱、政权轮替、天下动乱的今世,有感于跟随建文帝出亡诸臣,不畏暴君之威迫,冒死随君出亡之忠贞,是有为而发的。兆玄兄以阐扬侠义精神的武侠小说形式,“揭日月而阐幽潜”,彰显先人的侠义忠贞,斥责暴政,向往王者,乃天下皆归往之王道。也许这就是《王道剑》之所以作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