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历史上任何一个帝国的衰落征兆,往往是其国境和地缘政治空间逐步压缩,进而退回到文化同一性最为完整的母国状态。
在冷兵器时代,那些盛极一时的帝国都未能逃脱内部倾覆的厄运。
自“光荣革命”开始,英国遵循了海洋霸权和贸易立国的既定国策,在君主立宪体制下建立起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帝国。到了十九世纪维多利亚女王时期,其国力已无可匹敌。战舰带来了全球贸易和疯狂的殖民扩张,同时也带来了近代科技和人文思想。
帝国衰落的种子其实早已种下:十八世纪末,它输掉了那场“独立战争”。此后,在大洋彼岸,在它的北美洲前殖民地,出现了一个庞大的新国家——美国。在欧洲,新兴力量也纷纷崛起。而在历经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两次大战之后,世界格局为之一变,大英帝国步步后退,终至一蹶不振。
正因其贸易商人的特质和理性的早熟,英国非常罕见地在其衰落过程中逃过一劫。从某种程度来说,这并非耻辱性的失败,而是适时的求生之道。它保持了尊严。自诺曼底公爵以来,它的国土就从未被任何一个外族践踏。而大英帝国的变体——英联邦,仍然象征性地将英国女王奉为国家的最高元首。
这就是英国,一个机智、冷静、善于观察形势而自我调适的国家。它乐于自嘲,也宽容别人的讥讽,那让它至今仍然保持了必要的影响力:文学、艺术、音乐,辅以必要的武力。
飞机刚进入到英国领空,你马上就能感受到那种氛围,那种姿态,甚至是说话的语调。在美式英语通行的世界里,这显得有些怪异。座位前的显示屏开始播放一部宣传影片,各种肤色的年轻人出现在英国的各个角落,那个曾经的帝国如今将自己打扮成了一个全球化的熔炉。
这难道不是有趣的一幕么?
宋汉城想到的是:日本毕竟不是英国乃至任何一个西方国家的镜像,那是另一个系统,基督教文明的系统,你可以仿造,可以复制,可以自居为“西方”,但你从来不属于希伯来—希腊体系,除非天皇也改信基督教。
日本在完成近代国家转型时,很多内外政策效仿了英国体制,恢复了中世纪的天皇权威,却没有建立英国分权式的君主立宪制度。明治维新前后,从福泽谕吉的“脱亚入欧”说开始,原先浸染于儒学、北传佛教、汉唐文化的知识界断然否认了自己亚洲国家的身份,甚而自诩为“远东的不列颠”,以西方列强为参照坐标,切断了自身文化的源流。此种历史的断裂、身份的错乱,加之扩张图霸的野心,终于导致了二十世纪与德、意法西斯国家的结盟。
这样的背景下,高木繁护在第二次中日战争已进入第三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前两年所写下的那段话,与其说是一个学者的宗教信念,不如说更是对文化认同的回归。在那个时代,他必然是个异端。
他的失踪,是否有可能与他的这一思想有关?甚至可以进一步合理猜想,他当年也并未在热带丛林中死去,而是经历了我们无法想像的人生?
飞行途中宋汉城一直在做笔记,他将这些纷繁思绪整理成了文字,那是他寻找答案的必要准备。也许不仅是关于石板经文的答案,中村或高木繁护的答案,他是在寻找自己。
“我们在伦敦打算如何观光?”宋汉城问直子,一边看着机场传送带上那些贴着五花八门标签的行李,“还是直接去牛津?”
“伦敦的同事已经替我们约好了荷默博士。他不在牛津,就在伦敦。七点,在泰特美术馆门口见面。”
在一个拥有全球网络的正义组织里工作,惟一的便利就是你几乎可以调动所有的资源。
此时是伦敦时间清晨六点,他们入住酒店后,正可补上一觉,以驱除旅途的疲劳。中午起床后还有充裕的时间可以查看那些资料。今天是周末,机场入境检查窗口排起了长龙。直子和宋汉城两人直接从外交通道通过。
伦敦,泰晤士河北岸,七点左右。
直子和宋汉城两人站在透明鲸鱼骨架般的千禧大桥的一头。在街灯和建筑物灯光的映照下,夜晚的伦敦开始显现出白昼所未呈现的活力。前方,泰特美术馆那座高耸的烟囱塔楼上,被誉为“瑞士之光”的白色顶层已通体透亮。无边的暮色勾勒出了这座巨大艺术仓库的简洁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