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浮名一误

北宋年间,大学士苏轼与友人游览金山。适中秋夕,天宇四垂,一碧无际,加江流倾涌,俄月色如昼,遂共登金山山顶之妙高台,命著名歌者袁绹唱其名作《水调歌头》,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登高望远,举首而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故国莺花东复东,鱼肠雁足若为通。黄金书卷从吾子,白发生涯愧乃翁。台阁侧身唯拄笏,江湖回首亦飘蓬。关愁只为安排误,点水轻鸥落叶风。

——韩菼《五十述怀》

关 于以失传已久的蒋氏妆花织法再织云锦一事,沈海红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曹寅却没有办法办到。正沮丧之时,曹湛忽称见过同样图案花样的妆花云锦,曹寅听在耳中,不免半信半疑,问道:“我先后任苏州、江宁两地织造,都没有见过这种妆花云锦,你跟了我还不到两年,又在哪里见过?”

曹湛吞吞吐吐地道:“这个嘛,织造大人应该想得到……”

曹寅心念一动,恍然有所醒悟。

邵鸣催问道:“这可是失传已久的蒋氏妆花,曹总管在哪里见过同样的云锦?”

沈海红也甚为惊奇,疑惑地望着曹湛,似在等他回答。

曹寅遂重新请邵鸣、 沈海红回到书堂坐下,又指着曹湛道:“曹湛名义上是我堂弟,实际上血缘已远,我们只是同族而已。”

原来曹寅祖籍河北真定,远祖曹俊明代初年因功授指挥使,封怀远将军,调任沈阳中卫指挥使[1] 。此后二百余年,曹氏子孙历代承袭[2] 。直至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攻破沈阳,俘虏了指挥使曹锡远及其子曹振彦,曹氏父子投降,沦为奴隶,编入满洲正白旗包衣。

后曹振彦跟随正白旗旗主固山贝勒多尔衮东征西讨,多立战功,逐渐升迁。满清入主中原后,多尔衮贵为摄政王,威凌皇帝之上,正白旗也跟着一飞冲天,得以跻身上三旗之列。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下诏追夺其封号,撤庙享,正白旗归顺治皇帝自领,遂与正黄、镶黄两旗同为皇帝亲自统领的上三旗。上三旗包衣均是皇帝家奴身份,归内务府通管,负责管理宫廷庶务及皇帝私事。曹振彦之子曹玺因妻子孙氏是康熙皇帝保母,得于康熙二年(1663年)监理江宁织造,直至病卒,而今又到曹寅一代。从曹锡远至曹寅,曹氏已是四代人为满清效力。

再说回曹氏远祖曹俊。曹俊有一弟名曹秀,亦有军功,留在明太祖朱元璋身边任锦衣卫指挥,其子孙亦是世代相袭。到曹秀之孙曹和时,大明朝发生“靖难之变”,燕王朱棣起兵南下,一路势如破竹,最终攻占南京,夺取了皇位。

南京城破之时,建文皇帝朱允炆本欲拔刀自尽,却为大臣所阻。朱允炆遂率曹和等数名亲信经水道逃出南京,打扮成僧人,一路南下,到贵阳灵山寺出家为僧。跟随朱允炆出逃的数名心腹大臣,有人也跟随皇帝出了家,也有人在灵山寺附近安家落户,以便就近拱卫保护朱允炆,曹和便是其中之一。

沈海红听到这里,已然明白过来,问道:“莫非曹总管就是那锦衣卫指挥曹和后人?”曹湛道:“正是。”

沈海红又问道:“云锦名匠蒋柳,是否也与建文皇帝一起逃出南京?”

曹湛摇头道:“这个我就不知道了。但我儿时常去灵山寺玩耍,曾在后殿见过一件与众不同的袈裟,金光闪闪,极见华丽[3] ,纹理花样跟这幅陈锦差不多。”

沈海红沉吟道:“那袭袈裟应该是建文皇帝遗物,算起年头来,与这幅陈锦差不多,两者均为蒋柳亲手所织也说不准。”

曹寅大喜过望,忙问道:“那袭袈裟可还在灵山寺中?”

曹湛道:“应该还在。寺中僧人一直奉其为至宝,极小心地供奉着,没有任何损坏。”

曹寅兴奋得直搓双手,道:“实在太好了!曹湛,你这就动身,走一趟贵阳灵山寺,出高价买到那袭袈裟,好给丁夫人做织造样品用。”

曹湛却是不动,只轻轻咳嗽了一声。沈海红与邵鸣均是机警之人,忙寻借口告辞。曹寅遂起身送客,一直送到门外,又道:“等取回袈裟,曹某再与丁夫人联络。”沈海红点头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