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保罗·艾弗森声称自己是平民出身,在宾夕法尼亚的煤矿区长大,年轻时来到中西部,与弗朗西斯·钱德勒结婚,也就成了威廉姆·钱德勒和玛丽·钱德勒的女婿。威廉姆·钱德勒有一家制药公司,且和福特家族交好。艾弗森和弗朗西斯有两个孩子,一男一女。我把这篇文章打出来,记了笔记;以前我还以为玛丽安是独生女。
根据这篇文章,艾弗森颇有抱负,精明能干。那时候塞缪尔·英萨尔1在北岸忙着搭电线,阿穆尔2家族经营畜牧场,艾弗森在他岳父的帮助下购买了一个日渐衰颓的冶炼厂。那以后没几年,他就把这处产业打造成一个专门的加工厂,生意蒸蒸日上,很快就连本带利还清了岳父的贷款。鼎盛时期,艾弗森钢厂的农具制造名声赫赫,有三千多名雇工;战争期间又转而制造军用装备,工人达四千之多。
艾弗森钢厂还是芝加哥第一个接纳工会的制造厂,前提是工会不干涉企业管理。虽然对所谓“企业管理”的范围有过一些争论,但艾弗森这一注下对了。1938年,芝加哥近7.8万钢铁工人参与的大罢工激化成一场骚乱,共和钢厂竟有10人丧命;而就在同一条路上的艾弗森钢厂,却安然无恙;而艾弗森本人最后还出来收拾乱局,成了那些工厂主和工人们之间的调解人。
另一篇文章介绍了艾弗森的慈善活动:战争期间,为帮助犹太人逃离纳粹铁蹄下的欧洲,艾弗森捐赠了大笔款项。一些捐款流入了犹太复国主义组织3,帮助犹太人移民到巴勒斯坦,或是移民到美国;在科德尔·赫尔4执掌国务院的情况下,这并非易事。艾弗森的努力赢得了普通民众的尊敬,尤其是那些来自纳粹占领国的移民,或是有家人在那边的。文章里有一张艾弗森和美国劳工联合会主席威廉姆·格林的合影;格林称颂艾弗森是“人人临危自保之际,少数敢于挺身而出的英雄。”
我下载了照片仔细研读。此人居住森林湖市5,既是工业大亨,岳父又和亨利·福特6交好,为何要为犹太人挺身而出?艾弗森看起来四十多岁,看上去十分帅气;但照片太陈旧模糊,难以辨清。他身材高大,衣着考究,眼睛黑亮,头发浓密——似乎已呈灰白。
继续往下读,发觉艾弗森的历史地位之所以稳固,并非仅仅因为他的商业成就或慈善活动。二战期间,美国男人都参军上前线了,成千上万的女人进入了厂房、车间去接替他们。政府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舆论运动,鼓励妇女们去工作,一时间到处可见“铆工露丝7”的主题海报、歌曲,还有年轻女子在工厂里的照片,她们喜笑颜开地给坦克,飞机,以及其他重型设备上着螺栓。
虽说战后她们大都辞工了,但这仍是争取女权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据称,当时全国所有钢厂中,艾弗森钢厂招女工速度最快,数量最多。有个历史学家推测到,“铆工露丝”这个说法,可能就是源于艾弗森的厂房。我想,莱尔·戈特利布就是这样找到工作的吧。
很不幸,艾弗森没能活到见证自己历史地位的时候——战争进入尾声时,他却因为心脏病突发而去世。
我刚读完文章,电话响了。
“艾利,我是多莉·桑切斯?”说到“桑切斯”,她的语调升上去了,陈述句变成了疑问句。我发现在工作场合的女性经常如此。好像她们还在争取某种入会许可,说话还不敢带有权威性。男人们就从不在意这点。
“你好,多莉。”我的声音沉稳自信。
“抱歉打扰了,罗杰让我问你,制作影片期间,需不需要在这边有间办公室。”
“办公室?”
“这儿有几间空的办公室,至少劳动节前都没用。他让我转达,可以给你一间,需要随时来。”
“那就十分感谢他,还有你。”我犹豫了一下。“不过我想可能用不着。”
“哦。”听上去她有点失望。
“我得经常在拍摄地,要不就是剪辑室,另外……嗯……你知道……”我咬着嘴唇。
“这样吧,”她又愉快地说,“我们会留一间,再配台电话,万一你改主意。对了,介意给我你的电话吗?如果有什么急事好联系。”
我皱眉。“我——不会的;847-904-5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