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红楼谢皇后

胤禛在位三十二年,在这三十二年中,大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商业繁荣的缘故,原本比较封闭的对外政策自然被放开了,工业的发达带来了商品过剩,不得不向海外倾销,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可能再闭关锁国呢?

来自全球的原材料被运输到大清,变成了更加精美的商品,然后被运上巨大的蒸汽货轮,运输到世界各地。对于许多原本就没有所谓工农业所言的地方的人来说,大清的商品质量好,价格公道,比起那些西洋商人卖的东西强太多了!他们那边原本物产就很丰富,大清购买的那些东西,原本对他们来说压根就没什么用处,但是就能从大清那里换来柔软舒适的棉布,轻薄的丝绸,雪白的面粉,轻巧实用的瓷器,甚至还有更加锋利好使的武器,只要给的代价足够,大清就算是火枪火炮也是肯卖的。

在很多时候,经济其实要比武力更可怕!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被掌握之后,那么,名义上这个国家是独立自主的,实际上呢,已经失去了自主权。上层的那些贵族尽情享受着来自天朝上国的奢侈品,至于下层嘛,他们只能不断劳作,为大清提供廉价的原材料,还有一些会在大清商人投资的种植园还有一些米厂面粉厂之类的工厂工作,得到相应的报酬,维持相应的生计。

大清发展得实在是太快,西方那边就算是工业革命已经开始了,也拍马赶不上了,在经过几次海战之后,不得不老老实实跟大清一块儿分享海外的利益,忍受着最多的利润被大清攫取。

而国内呢,情况也变得非常明朗了,工商业的发展让农业变得无利可图,大量的农业人口开始向城镇转移,转化为流水线上的工人,就算是购买机器进行大规模耕作,但是随着化肥的出现,粮食产量增长了很多,但成本也高了不少,化肥还有农药不都要花钱吗?偏偏国内粮食的价格一直保持着一个比较低廉的水平,家里有个人在作坊做工,靠着薪水就能养活一家子,因为粮食什么的是真的不贵。

至于经济作物什么的,也不可能卖得太贵,真要是太贵了,还不如去海外买个种植园呢,横竖海运现在成本非常低了,所以,如今那些大地主就算是想降低租子,都没几个人乐意种了,也只能改成大农场模式,比起投资作坊来,虽说相对比较稳定,但是收益率却不够高,要不是朝廷对于抛荒有着严厉的惩处,很多地主根本就不想种地了,因此一些地主为了避免抛荒带来的惩处,宁愿只要一点象征性的租子,就租给佃户耕种。

北方草原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大量树木的种植让许多原本已经急速荒漠化的地方开始恢复了生态,虽说有着足够的收益,但是许多蒙古贵族已经不满足于生活在草原上了,毕竟,哪怕如今交通非常方便了,但是在草原上,想要过上又奢侈又舒适的生活还是不那么容易的,那些蒙古王公们如今也没多少兵马了,有钱就够了,因此,干脆搬到了中原居住,草原这边的草场定期叫人来巡视就可以了。一些比较有野心的,还在海外购买了牧场,准备将羊毛还有奶制品、肉制品生意发展到海外去。

雍正二十六年的时候,胤禛出台了一个新的政策,不管是汉、回、苗、藏,只要在朝廷认证家产(包括动产不动产)超过十万银元,就可以申请入旗,其实在这个时候,旗人的特权已经不多了,但是又不用多花钱,只是认证一下,每年多交点税而已,就能入旗,那么何乐而不为呢?一时间,汉军旗膨胀了几十倍,回、苗、藏人中的贵族也纷纷入旗,哪怕满蒙八旗没发生什么改变,但是俨然,旗人这下是真不值钱了。

好在传统的那些旗人已经赶上了工业化的红利,满洲八旗都有固定的产业,后来胤禛代表上三旗牵头,与各旗旗主合作,成立了大清皇家集团,又是搞银行,又是搞商船,后来还搞起了军火生意,每年都会派发红利,就算是在家躺着不动,也能勉强养活自己,所以,对于新入旗的那些人,这些老旗人也就不在意了。

在胤禛过世之后,大清皇家集团这才开始渐渐接受其他组织入股,不再仅仅是满洲旗独享了,不过那个时候,大家都已经忘记以前旗人到底是怎么生活的了!旗人的桎梏被放开,他们有了更多的出路,更多的可能性,自然也就不会混吃等死,就等着朝廷发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