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9章 禅让造势?

“这么说,六姐已经挥兵回师,抵达延绥了?”

“使馆那里是这样说的,延绥的无线通信也已经恢复了——消息传得也快,这不是,听说本来往各地散去的延绥百姓,也不知道是怎么就得了消息,现在都在往回赶呢。尤其是那些本来就和鞑靼沾亲带故的归化旗盟,一听说要去土默特分草场,跑得比谁都快……”

“京畿传来的消息,关口的流民压力大减,连辽东也传信说,他们那里的流民也少多了。不过,买活军也传信下去,叫他们整修道路,说是……要把鞑靼罪名,送到建新去开矿,让他们苦役赎罪。听说,消息传到辽东……”

消息传到辽东后,不少边帅也都是摩拳擦掌,想为自己的屯耕农场找些人手,此事就不必放到台面上来细谈了。王至孝犹豫了一下,还是转变了话风,“消息传到辽东后,各部均是欣喜异常,都道这是天……”

天佑大敏,这话也不能说,似乎有些讽刺的味道,王至孝擦了擦汗,又拐了个弯,“天底下难见的大好事儿,值得庆贺!许多人当晚都难得地喝了酒,也算是同喜了。”

“嗯……”

若是在往常,这样明显的改口,别说皇帝了,哪怕是十来岁的少年郎也会注意到,就算不发作,也要意味深长地将王至孝多看几眼,探究一下他改口的原因。

如果不闻不问,那只能说明皇帝一眼之下,已经把王至孝五脏六腑都看得分明,非常了解他进退失据的原因。可这会儿,床榻上传来的含混应承,却让人感觉,皇帝根本就察觉不到王至孝的异样——他能把王至孝的话给听明白,已经就很不容易了,要说揣摩人心、拿捏臣子,这实在是力有未逮。甚至,也会让人升起大逆不道的想法:其实告诉不告诉皇帝,有什么用呢?就算他听得懂,也已经无法对局势做出什么影响了……

粗重的呼吸声,又持续了一会,帐幔中,这才传来了皇帝的进一步询问,“惠抑我……跟着回来了吗?”

说话都有点囫囵了……唉,这也是一时好,一时坏,但你要说他完全不能理事吧,却也不是,这么慢悠悠地来一个问题,却又是问到了点子上。王至孝垂下眼帘,恭敬地道,“也同路回来了。”

“那,看来……草原上的事,真办完了。”

皇帝断断续续地说,说完了这段话,又像是凝聚了一会力气,才道,“和,他说,让他,先写出来……好好、写,派人去取。”

这话说得有些含糊,但不妨碍理解——皇帝要王至孝去使馆传信,请使馆督促惠抑我先写出一篇报道来,在众人接近京城时,派人快马先去取了稿子,回到京城来,在《国朝旬报》上印发,或者发个邸报。如此也可安抚四方民心,而且——这事是好做不好说的,其实也就是在借助买活军的武力,威慑四方,稳住因为皇帝急病,而一度岌岌可危的局势。

想法是好的,但没有大用。现在京中一切,还能勉强维持一个平稳的假象,各衙门暂且还按部就班地‘表演’着正常履职,那是因为谢六姐人就在京城不远,虽然暂且离开,去草原扫除边患了,但她必然是会回来的,而且也会很快回来。

有她的声名隐隐镇压着,不管是哪方势力,平时对买活军又有多么的口诛笔伐、不屑一顾,谁又敢闹事呢?都知道,这位是奔着平事立威来的,谁愿意做这个出头鸟,被她顺手杀鸡儆猴了?

这位对付敌人的酷烈手段,最近这一个月,可是被翻出来多次咀嚼过的,那往往都是杀人诛心,不但人没了,连名声也跟着一起没了,就是骨头再硬,面对如此手段,也只能咋舌退让了。

平时没少骂,没少大义凛然,恨不得引刀一快,可当真把大佛惊动了,大家的表现就很真实了,一个比一个怂,看着和鹌鹑似的,心里有没有憋着坏劲儿,那就只有自己知道了。京城局势如何,还得看谢六姐回南之后,才能下个定论。

王至孝满口答应着,说一会儿就差人去使馆传信,好容易才把皇帝安抚着睡下了——皇帝睡前还抓着他的手臂,在那仔细问呢,“你说差人,差谁去?”

“就差奴婢的干儿子王物理,您也是见过的……明早七殿下来看您,您可以问她,王物理去过没有,她不会欺瞒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