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7章 实质村长 这样的一片大平原,一年能产出多少米呢?

在从前,这么大的数字,当然是不可计量的,要知道,对定所在的村子来说,就连称重都是件很麻烦的事情,秤是宝贵的财产,而且秤砣一旦损失了,是不容易获得的。人们在日常中,往往都是用‘一筐’、‘一缸’来粗略地计算数量,也是这么来交租子的,对于管家手里掌握的,那个深不可测的,用来称量佃租的‘斗’,很多人是恨得浑身发抖,在管家被赶跑后,大家第一时间就把它给拆毁了。

但是,定现在已经知道,实际上这就是个数学问题,不管多大的数字,都可以被计算精确,只是过程或许比较复杂,必须支出一定的成本:统计每一亩地的产量,这是需要人力的,只要舍得支出人力,没有算不出来的数字。定想,或许有一天,人手有了空闲,不像现在这样处处都很紧缺的话,或许还真的会这么去精准地计算出整个大平原的年产量呢。

至于现在嘛,也不是不能算,就是要复杂一些了,因为要扣掉农户留下来自己吃的、储蓄着的稻谷,以及私下卖掉的那些。大部分稻谷都还是卖给了衙门,这也是平原这里人烟稠密的原因,除了农户之外,还有大量运粮的队伍,从田地往河边走去:河里到处都是浅底的木船,有些甚至是木筏,上头有架高的平台,专门用来堆放米袋。

这也是大平原上最主要的交通方式:通过四通八达的河网,把木筏送到下游的占城港,在占城港转运去北方。这些木筏在河上到处都是,底都很浅,因为这些年来,水系比从前萎缩,谁也说不清,河水会变得多浅。平底的木筏虽然禁不起风浪,但在这样的浅水里却很适合划动。上头的船夫,在定看来也有很多都是外来的客人,因为他们经常能看到迷路的木筏,在这蜘蛛网一样的支流中茫然地打转,不知道这条支流是否能通向占城港。他们在河边走的时候,这些人还会大声地用官话问路,有时候还把木筏划到岸边,请他们画一张地图。

“如果明年气候还不错,没有什么岔子的话,产量可能还会更高。”

他们又高兴又有点发愁地说,“毕竟刚开垦的田地,总是需要两三年才会彻底熟起来——到时候,那就犯愁了,这么多稻谷,该怎么运到占城港去呢!再要修木筏的话,连河都要堵住啦!”

这的确是个问题,因为平原上水网密布,要修路就意味着架桥——这就尴尬了,桥要造得高,就需要好匠人,造得矮,那就容易在雨季被冲垮。不架桥的话,运米就总是始终需要船的帮忙,不然的话,村里就要造库房,大家得小心地储存多余的稻谷,免得它们在炎热潮湿的天气里发芽了。这也是之前定他们的村子里,不想种太多稻谷的原因,这东西卖不上价钱,还很占地,路不好,在不好运出去的情况下,什么都种一点,才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不过,现在有了那股子牛劲儿,问题就不会再是问题了,或者说,它不会长久地成为问题——没有路就修,没有木筏就造,本来南洋的树就多,要造梯田也是要砍树的,名贵的材料,能卖上高价,普通的木料刚好拿来做木筏,不追求耐用,只要能运个一两年的米就行了。

至于原本紧缺的人口——现在多得是,天南海北跑过来的客人,不是个个都擅长种田,但很多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就算不会——现学就是了,人都在这里了,还有这么多,现在也不打仗了,不正就是为了干活的吗?

“这样看,乡下的日子,还比城里好过一些呢。”

至少,在现在的大平原上居住,已经不像是定第一次南下时那样辛苦了,他们也很快地发现了这一点,当他们在火塘边,闻着燃烧草药的清香,看着小飞虫一边接近火苗,一边在烟雾中乏力地挣扎飞舞,最后坠落下来,同时,嚼着配了小鱼干和鱼露做馅料,点了酸梅酱,还有盐水毛豆做配菜的饭团时,定的一个同学,用心满意足的语气这么宣布。

他看起来是一点也不留恋在占城学习的日子,对于被临时调成教师的命运,完全欣然接受了。“这风,多凉快啊!还有这么多菜吃!”

的确,定他们第一次离开家乡时,很多村子都只是刚刚开始恢复,在村子和村子之间,是大片的旷野丛林,绿色浓到了让人心惊胆跳的程度,似乎随时随地都能从里头钻出一条大蟒,人们只能心惊胆战地在这样的荒野中暂且栖息一小会儿,就像是个被排斥的入侵者,连呼吸都不自觉的小心翼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