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9章 庙算天下,庙算未来
从狮子口上岸, 正式出关开始,辽东的异域感自然是逐渐增强的,尤其是到了阿勒楚喀, 见到那里逐渐云集而来的外番之后,周老七的‘去国感’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包括进建新之后,从语言来讲,就有一种非常明确的, 离开了汉人政权的感觉——在这里虽然还能感受到汉字词汇的痕迹, 但是, 通用的语言无疑还是建州土话。也正是因为如此,突然在建新的金帐中听到这样完全纯粹的汉语课程, 也让人有一种异常违和的感觉,很难想象这些还留着金钱鼠尾, 满面彪悍之色的建州马贼, 能听懂汉话不说, 居然还跟周老七学的是同一门课程呢!
但是, 屋内的大汉们却不会被他的心声打扰, 照旧听得很认真,包括艾黑子等人,也都是立刻从身上拿出了小本子和铅笔:只要一看到这两样东西,就知道这些人是去过云县的,这是买地吏目特有的一种习惯,随身携带纸笔,有点什么都立刻记下来。理所当然,也成为了民间弄潮儿的风尚,并且向着其余政权扩散, 有时候只需要观察这些细节,就可知道买地的文化,在这些曾造访过的游客身上浸染得有多深了。
这会儿,别说艾黑子,就连勇毅图鲁和吉祥天也有模有样地拿着小本子,坐在外间开始偷师了,他们两人的汉语还是相当不错的,即使离开了买地,但也一直还在进步之中,这不单是在海船中和周老七互练的关系,在参园住的四个月作用也不小。那是个纯汉语的环境,大家又只能在家里闷着,不可能外出太久,闲着可不就是唠嗑么?因此他们的汉语突飞猛进,虽然还不能手写汉字,但已经可以用汉语拼音记下老师话中的精华了。
“伐木砍柴,对于原住民来说是完全天经地义的事情,因为他们的村庄一般不会超过两百人,分布得也很稀疏,对自然资源的耗用比不上其再生的速度,甚至会成为自然循环中有益的一部分,这是个很简单的数学题,比如说,假设一个一百五十人的村落,过冬会砍伐三百株速生树木——通常,老到的村民会特意寻找比较孱弱的树木砍伐,这些树木本身就处在较为密集的植被中,得不到足够的光照,它们的存在还会和其他树木争夺营养,村民砍掉这些树,就像是给果树砍枝一样,也是帮助森林祛除本该被淘汰的东西。”
“再过上七八年,那里又会有新的树种抽芽生长出来,又会有一批别的树淘汰,等到村民再回来讨柴火的时候,林子还是会和往常一样茂密,这就是森林的呼吸——南面的农民,有一些采取游耕制度,刀耕火种,就是如此,他们会在几个定居点里迁徙,等待自然环境缓慢恢复。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这片土地承载一个村落不会造成能量储存的消耗,反而对于生态环境是健康的。村长只需要掌握基础的规划知识,指挥村民挑选伐木的目标就足够了。”
这一点,周老七还没什么感觉,他毕竟是在州县里长大的,对他来说,柴火就是用钱来买的,柴是怎么从树木被加工出来的,周老七对此完全没有概念,但艾黑子、马翠英等人却是不同,都点起头来,表达对老师这个例子的认可,还有人低声嘟囔说,“鄂伦春人在林子里就是这样砍柴的,找那些不好的树……”
这就是教材上说的朴素的环境保护意识吗……周老七有种教材上的知识点不断在现实中重现的感觉,他虽然在吏目验考中得了个高分,但那是死记硬背的功夫,到如今才有把所学和现实能真正联系在一起,融会贯通的感觉,他也不禁轻轻地点起头,掏出笔记本开始写字了。屋内的老师则还在继续着自己的课程,“但是,如果我们的数学比较好,就会知道,城镇和村落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想要让城镇周围的人都能暖和的过冬,必然就会对周边的山林造成严重的消耗,因为——”
“损耗速度超过了再生的速度,山头秃了的话,土就存不住,再长树就难了,那些土就跑了——”
回答的人,居然是坐在正当中的女金老汗,老人的头发胡子已经几乎全白了,头发更是稀少,几乎无法编成辫子,但眼神明亮、面色红润,连说话声音都很洪亮,说着一口纯正的汉话,很明显他的思维还非常敏捷,这一点让人很吃惊——天知道,四五年前辽东献土的时候,听说他还重病了一场,很多人都以为他当时已经不久于人世了,之后,他不肯南下,选择跟着二贝勒一起往通古斯迁徙,大家更是认为,他很快就会葬身在茫茫雪原之中:都说老人是最怕冷的,本来身体就不好,往那不毛之地一住,冷风一吹,那还不是随便下场雪人就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