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五章 僧道现,老道解谜

壬辰科三百五十名贡士依次进官厅拜谒座主,还没轮到的人就在官厅外相互做着自我介绍,作揖谈笑,逐渐形成官场上特有的圈子——同年友人。

哪怕贾琮、沐从英这等王公子弟也不例外,今日可没有什么永丰伯、沐王孙,都是新鲜出炉的贡士,倨傲端架子什么的,在今日只会被人唾弃鄙夷。

“在下江西于慧,会试第一百二十九……”

“在下江西徐泰,会试第三十一……”

“在下福建丘长全,会试第五十六……”

“在下南直隶李旭东,会试第二十二……”

“在下南直隶曾广进,会试第九……”

“江西杨春荣……”

“福建江林……”

……

天下才气共十份,江西、福建、南直隶就占了四成。

光是官厅前这二十来人,江西籍就有六人,福建四人,南直隶六人。

宝玉对这些不怎么清楚,耳中不断传来江西、福建,惊讶的询问贾琮:“琮哥儿,江西、福建、南直隶的人这么厉害?”

“魏文正公就是江西人,周阁老也是江西人,夏阁老的祖籍在南直隶……”

贾琮也不得不惊叹一声,北地经历数次战乱和胡虏入侵后,南北文华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了。

江南富裕,人家有钱给子孙的教育投资。

江西、福建虽然没钱,但架不住这两省人才辈出,这些前人致仕还乡后往往会回报乡梓,建立书院教书育人。

比如庐州府最大的书院,就是魏庆和老爷子当初入仕后修建的。当今的内阁首辅周炯早年间读书的书院,规模如今已经翻了好几倍……

贾琮给宝玉解释了一下江西、福建等地的书院数量、规模以及他们的运行方式,感慨道:“先贤们潜移默化的制下了这个规矩,后人享受了前人创下的福音,他们在入仕后就要将这个规矩一代代的传承下去,这是一种传承。”

“永丰伯说的不错,见过永丰伯,见过诸位贤兄。在下于慧,入京前就是在行知书院读书,若没有魏文正公,恐怕就没有今日的我了。”

兄弟二人的说话声虽然不大,但官厅前的人差不多就能听到。特别是两人提及江西、福建等字样,让好几人的耳朵动了动。

于慧便是其中之一,贾琮提及的魏庆和所建书院正是他的就学之处。

出身寒微的于慧想起了一年多前病逝的魏庆和,他便是靠着这位当世大贤每年送去乡梓的银子资助,一路读到了会试。

贾琮等人拱手还礼,于慧简单的说了下他就学的那间书院,行知,知行合一,乃魏公一生所抱之理念。

行知书院不是一间书院,而是遍布江西各州府的书院集合。于慧本籍吉安,府中就有一座行知书院的分院。

因其才学被县学教导推荐入学,不但免其学费,更是为其提供了一份不错的兼职,令其在读书的同时,靠着自己的努力凑足了乡试、会试的路费。

在江西、福建,类似于慧这样的人很多。与南直隶豪商巨贾的资助不同,这些人大多是受前人恩泽,潜移默化中会将这种扶助后人的责任印刻在心中。

随着于慧的讲述,贾琮感叹江西、福建的助学之风,感慨魏老爷子的德高望重,同时对推行义务教育的信念更加坚定。

他盯着面前衣着普通却面容坚毅的于慧,心中已经有了打算。此人受前人恩泽,知恩图报,是个搞义务教育工作的好苗子,小本本上记上……

虽说是初次见面,不过于慧的言辞表现还是让贾琮上了心。打算拜谒完座主后,找个理由约个时间,与于慧等同年聚上一聚。

这群新鲜出炉还冒着热气的新科贡士,那可都是难得的宝藏啊。挖一挖,土地改革、教育改革、赋税改革、军事改革等等就不用单打独斗了。

两位座主接见新科贡士的速度很快,郭阁老还要忙着内阁的事,往往只是受了贡士们的敬茶,说两句勉励的话就打发了。

等贾琮与宝玉一同进去后,郭阁老接过贾琮敬上的茶,嘬了一小口,竟然拉着他说起了政务。

而宝玉就成了海青天的心头肉,这位青天侍郎见郭培贵与贾琮说起了下西洋的事,也就懒得搭理什么伯爷不伯爷,反倒是与宝玉亲切的交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