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66章 频率之争

在雷达的领域里,频率,或者说是电磁波波长,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来划分的。

当年雷达刚刚被应用起来之后,只是用来远程搜索的,这种雷达的天线架子很大,就和电视天线差不多,波长在米波段,被成为P波段。

(以往波段,P也就是Previous的首字母)。

之后,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选择了23厘米的波段作为搜索雷达的电磁波,这个波段被定义为L波段(长波段,L,Long的首字母),后来有些变化,这个波段的中心波长变为22厘米。

之后,又出现了波长为10厘米的雷达,和以前的L波段对比,这个波段被定义为S波段(短波段,Short的首字母,也就是比L波段的波长短的电磁波)。

这些波段,都是用来搜索的,波长越短,雷达的精度就越高,所以,到了后期,想要用雷达精确地找到目标的距离位置之后,又出现了波长为3厘米电磁波的火控雷达,这个波段就称为X波段,X代表坐标上的某点。

X波段的雷达精度很高,但是,它也有一个缺点,就是波长越短,雷达的照射距离就越近,所以,为了结合X波段和S波段的优点,又出现了波长为5厘米的雷达,这个波段被称为C波段(结合波段,C就是Combined的首字母)。

当年,除了英国之外,德国人也开始独立开发自己的雷达,严谨的德国工程师选择了1.5厘米这个波段,被称为K波段(K,Kurtz的首字母,德语中“短”的意思)。

可惜,德国人的这个波段由问题,这种电磁波正好被水蒸气强烈吸收。结果这一波段的雷达不能在雨中和有雾的天气使用。为了避免这一吸收峰,出现了两种改进的波段,一种是比K波段频率略高(Ka,英语K-above,在K波段之上)和略短(Ku,即英语K-under的,在K波段之下)的波段。

由于这些波段的命名方式太乱,所以,后来国际上又搞了一个重新分类的方式,按照电磁波的顺序和英文字母的顺序,对照着命名了一番,不过,在国内还是使用了这种最常用的波段命名方式。

14所选择了S波段,也就是十厘米的波长,而航天系统23所选择了C波段,也就是五厘米的波段。后者的精度更高,可以用来直接照射目标,作为火控雷达使用,算是一举两得。

但是,后者的波段也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因为它的波长更短,所以,同等的辐射功率的情况下,它的搜索距离会近得多。

和14所的方案一样,也就是四米乘四米的矩形面积上,使用C波段的话,那么,搜索距离连两百公里都达不到,也就是一百五六十公里而已!

苏联崩塌之后,据说俄国人和国内进行过一系列的合作,俄国人给转移过来的相控阵雷达名为海狮,属于C波段的主动相控阵雷达,实际有效距离一百五十千米。

当然了,以俄国人的电子工业水平来说,这种主动相控阵雷达,不一定能造出来,估计也就是个PPT产品而已。

虽然说海军需求的这种主动相控阵雷达数量并不会特别多,但是依旧是一笔巨大的订单,而且,在海军的项目上获得的经验,还可以用在空军的战机和地面防空部队上。

所以,这是一个大蛋糕。

此时,随着双方提出了各自的计划,激烈的争论也就开始了。

“美国的宙斯盾系统,用的就是S波段,所以,他们的相控阵系统只能用来发现目标,还需要专门的制导雷达来进行目标照射,实际的火力通道受限制于目标照射雷达的数量,并不能完全提供抗饱和打击的能力。”

“没错,宙斯盾武器系统的MK-99火控分系统,有4台AN/UYK-20计算机控制,各自控制一部AN/SPG-62目标达照射雷达,最多同时对付四个目标,就算是可以让相控阵雷达预引导,最多也就是在一个波次的攻击中,能拦截到12个目标而已,根本就无法达到抗饱和攻击的能力。”

“如果用C波段的话,雷达照射距离只有一百多公里,根本就无法满足海军的需要,海军提出的硬性指标,搜索距离至少是两百公里。”

“这个距离可以更改,我们的军舰上又不止有相控阵雷达,它太费电了,肯定要有专门的对海搜索雷达,只要再安装上我们的米波对海搜索雷达,就能实现三四百公里的搜索距离了,这问题不就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