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五章 长条引力环
吞星巨构,顾名思义,它能吞下星体,是一种能够连带着整个星体一同超光速的生物巨构,所以叫做吞星巨构。
这和达利人母星的那种行星超光速引擎可不同,这种巨构是可以短时间里完成吞星,然后将星体超光速,并不需要紧张的建设工程。
有了这种巨构,采集者们的物质开采速度将会再上一个台阶,捕获星体后立即进入超光速,不需要担心遭到大毁灭的打击。
期望很美好,但实现的难度也是非常巨大。
首先这种巨构最起码得是天体尺寸,这样尺寸的物体,除非是像引力环那样依靠引力维持强度的结构,否则结构强度得不到保证,电磁分子材料是远无法胜任天体级尺寸的结构,不然星球就不可能都是球体,可以是方形或者三角体。
正因为是这样,让行星超光速,就需要依托着行星进行构建,把引力环以及超光速结构与行星衔接进行超光速,而非是预先构建好巨构,然后往行星上套,后者的难度系数远大于前者。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只能依靠引力,这样的巨大结构又该怎么构建?
经过一番探讨之下,采集者们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尝试改造现有引力环的结构,让引力环能更加的多样化。
天体尺度需要用引力来维持结构强度没关系,那就用引力来维持结构强度即可。
按照它们的构思与计算,构建一根长条状的引力环,是可行的,把一个环状引力环从中间切割开,两端的切口连接上笔直的加速管道,构成一个类似操场跑道的椭圆形,如此一来,就是一根长条引力环。
引力环的本质是内部的相对论性黑洞与质子管道结构达成了平衡,而内在高能粒子加速的惯性,成为了结构本身的强度,即便是长条状引力环,在粒子加速到笔直管道后,仍旧能给结构提供惯性强度。
在设计构建长条状引力环的过程中,采集者们遇到的问题很多,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在建造上,引力环必须是一个整体的构建成型,特殊的结构性让它不可能让采集者们通过拼接的方式完成它。
以前构建的环状引力环挺简单的,只需要用加速管道大体上围成一个圈,然后让外侧加速管道壁的电场强于内侧管道壁的电场,环状引力环也就会逐渐成型。
然而这次,不仅仅只有弯弧结构,还加上了笔直长度。
这还算是比较小的问题,解决起来并非很困难,只要在一开始保证加速管道是一个椭圆状,并且内部电场分布作出一定的调整,问题就不大。
真正要说比较麻烦的问题,还是在长条引力环建成后,两根平行笔直的会因为引力而存在一个相互靠拢的力,环状引力环因为是回旋力矩,这个可以无视掉,但平行加速管道上,这个问题就突显出来。
随着加速粒子能力的增高,产生的引力则越强大,而两根并排的笔直加速管道却除了惯性力矩外并无其他力作支撑。
所以,可以想象,随着长条引力环长度的延长,笔直加速管道必然无法保持笔直,会呈现出内凹趋势,这会让环状加速管道与笔直加速管道连接的部分变得不堪重负,因为加速粒子的进入角度不对,环状部分需要更强的电场力偏转加速粒子。
这样的难题,直到有采集者提出将负物质填充在管道中间,问题才算是得到解决,万有斥力可以和引力中和,并且因为位置的关系,也不会产生超光速效果。
有了长条状的引力环后,吞星巨构才有了一个实现的基础,毕竟那可是行星级的尺寸,分子材料柔软得犹如煮烂的面条,一碰就烂的尺度。
长条状引力环的构建并不容易,尤其是行星尺寸下,由于强度得不到保证,加速管道柔软的像一根绳子。
倒是行星级的引力环构建的很顺利,这也是吞星巨构的一部分,搭配上复数的长条状引力环,以及另外的一个环状结构,就可以构建一个完成的吞星巨构。
“这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加速管道总是不安分。”
“别管的那么细致,等加速粒子以后,它们就会老实下来,这种情况只是暂时,就和恒星环的构建一样。”
“恒星环有恒星这个引力源提供初期的稳定立场,这些笔直的加速管道可没有这样的特殊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