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章 一箭双雕

宫里递出了七日后再大议的旨意,

内阁三人,张璁、顾人仪、王廷相看了以后都默然不语,各有各的想法。

张璁很多事情其实都明白,

顾人仪是清流出身,时至今日仍然在仕林中有很高的声望。

户部尚书姜雍,少府令范玉昌一向喜欢将‘顾阁老’挂在嘴边。

但顾人仪也不像张璁那样允许其他官员聚集在自己府上,他更加注重行事光明磊落,号称君子无私事,无不可与人言。

这当然也只是号称了,

实际上,臭味相投的几位都会在内阁值房边上的房间里煮茶议事。

今日随着旨意一并被透露出来的还有扬州知府王朝需所上的请罪疏,

这件事情,皇帝还没正式问他们,但过不了几天总会提到的,就是皇帝不提到,朝中也会有正直的御史拿这个事上奏。

但王朝需这个人很敏感,

他是王琼的儿子,王琼又是张璁一系,

如果要他们主动去睬这个人,实际上就是和张璁为敌。

这,就要仔细考虑考虑了。

范玉昌还带来一个消息,他说:“扬州出了事情以后,吏部以‘知府有罪、而为免货币改革推进不力’的由头,已经向皇上推荐了两个新的知县和一个新的知州,名单上可都是他们的人了。”

扬州府属于南直隶地区,府治位于江都县,除此外还有仪真、泰兴两县,另有高邮、泰州、通州三州。

这次货币兑换之事是以县(州)为单位,每个县衙负责具体的兑换事宜。

现在王朝需出这么个要命的事,京里马上就换得力的人给他,其目的不言而喻。

户部尚书姜雍道:“这个时候出这个主意,一方面是做些表面功夫,显得大公无私,与此同时又能够换上自己人,在货币改革中做出一些实绩以挽回圣心。还真是用了心思的。”

王廷相问:“阁老,咱们就这么看着吗?”

“你想如何?”顾人仪一向不摆太大的架子,展现自己一个知礼守礼的老清流的姿态。

“他们能推荐人,咱们就不能推荐?凭什么让他们这么顺利?”

“下官觉得不好。”范玉昌摇摇头,“这个时候他们推荐新的人选,为的是货币改革,皇上想要的也是货币改革啊。”

政治斗争是不假,

但是放人过去捣乱,这就容易触怒龙颜。

“但也不能就这么让王朝需如此轻松的就挽回圣意。”姜雍强调了这么一句,“这个人我是知道的,非是正经科举出身,靠着三司会考弄了个官身,属于不学无术之徒。”

说起来,这其实也是很多人原先不满三司会考的原因所在。

因为它更不公平。

懂得四书五经的老师对普通人家来说还相对好找。

但懂得算学、格物、地理等这种科目的老师要哪里去找?尤其是大山中的偏远地区,这种人才稍微冒头就被朝廷要过去了。

其结果就是导致越是贫困地区的百姓越难接触到这些知识。

简单的说,寒门子弟是不太可能利用三司会考获得官身的,倒不是绝对没有,但概率低啊。相对的说,这就是不少世家、大族的子弟另开一条取得官身的捷径。

事实上,历史上王琼的儿子确实都是恩荫的虚职,并没有出现杨廷和、杨慎这种父子两代都是大才子的盛况。

其实以前科举当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用现代话语表述就是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嘛。

所以我们常看到官僚阶层的子弟更容易考上科举,他们本是社会中的少数,凭什么又出这么多进士?

而在三司会考中,这种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更加明显。

朱厚照当初明白这一点,但他没什么好的办法,而且当时的情况培养出更多国家需要的人才更为要紧,公平问题在发展不足时自然是要靠后。

好在现在三司会考中的四书五经的重要性提高,算是稍微能抚慰一些人心。

言归正传,

正是因为王朝需的这种出身,

使得像范玉昌、姜雍这一波相对年轻、但是属于正经进士出身的官员有些瞧不上他。

更不要说王朝需的官声和他老爹一样,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顾人仪衡量了一下得失,说:“这个时候派人过去搅局怕是不妥,就算要派,一是不能明面来派;二么,最好是一些佐贰官,在关键的时候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