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五章 彻底释放公检法

无论张斐出现与否,对于赵顼而言,这官制改革,那都是势在必行,可想而知,王珪之所以上这一道奏章,肯定也是赵顼授意的。

其中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这皇帝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想要自己做主,不愿意再躲在王安石背后。

其二,赵顼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他的政治理想,其实就是两场战争,对西夏,对辽,当然,目前主要还是对西夏,他暂时也看不到能打赢辽国的希望。

但无论如何,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将全国上下团结起来,使得整个国家根据自己的意志行事,换而言之,就是要掌控大权。不管是汉武帝,还是唐太宗,都有这方面的准备。

只不过唐太宗本人就是一个军事天才,他的准备就相对较轻松一些。

其三,就是精简官吏,提升效率,同时减少财政支出,为以后的动员打基础。

张斐当然是知道元丰改制,这一点,对于后世制度影响是非常重大的,只不过被王安石掩盖了一些光芒。

但是,如今这情况发生变化。

历史上元丰改制前,赵顼是通过王安石,打破了旧秩序,然后他再亲自出来主导改革,也就是说,当时他已经掌握大权,什么文彦博、司马光等所有反对派,全部清除出去,这里面也包括王安石。

如今可不一样,朝中现在是处于一个均势状态,王安石也没有做到权倾朝野,司马光他们不但没有被贬,同时权力还更大了。

而这都是因为公检法的出现。

不过,公检法也给赵顼提供了另一条改制的道路。

那就是利用公检法去进行官制改革。

其实不管这官制是怎么改,本质上还是君权与相权。

太祖太宗建制,真宗、仁宗放权,导致目前北宋朝廷,出现两种情况,第一,就是机构臃肿,效率非常慢。第二,相权过大,因为目前三省官员不具备实权,全部都是听从政事堂的,再由宰相跟皇帝议事,皇帝是无法直接下令三省。

这两点合在一起,就导致没有宰相点头,这皇帝的政令,光在三省都不知道要转多久。

这就是为什么要设制置二府条例司,这边就是王安石一个人,这期间的新政政令都是往制置二府条例司走,等于是绕开政事堂和三省。

但制置二府条例司肯定只是一个临时结构,要不然的话,王安石的权力根本无法控制,那边一群宰相说了算,这边是他一个人说了算。

这只是一个临时计划,如果削弱相权,还是通过官制改革。

但如果精简机构,宰相的权力将会进一步扩大,因为相权本就越来越大,臃肿的机构也是在限制他们。

如何在精简机构的同时,去限制相权,这真的是需要操作的。

在历史上,手握大权的赵顼是简单粗暴,就是直接回到三省制度,目前是二府制度,也就是政事堂和枢密院,回到三省,就等于将政事堂切割开来,一分为三,安置在三省,使得三省是直接面向皇帝,就预示着皇帝将走向前台,直接参与政务,而不是通过宰相,同时再精简机构。

但事实证明,只是分割了相权,效率不但没有提升,反而还下降了,原因就在于相权分割。

之前决策都是出自政事堂,宰相都在一块议事,三省直接听命于政事堂,紧急情况,就能够反应迅速。

一分为三,各管一事,稍有瑕疵,又得递回去,更别说相互之间扯皮,周而复始。

简单来说,王安石批得政令,司马光能给他过吗?

此外,元丰改制并未在地方上深耕,中央倒腾几回,地方上又要折腾大半天,这效率能高吗?

到底这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还是赵顼本意就是要集权,提升行政效率顺带。

这只有赵顼自个知道。

然而,现在随着公检法的诞生,国家内部也诞生了一种新得制衡。

就是政法分离。

肯定定就不会按照历史的流程去走,未来也就变成一个未知数。

虽然张斐对于行政制度也是了解的,但他了解的是那个时代的制度,要是照搬过来,结果肯定是脑袋搬家,这只能是赵顼跟那些宰相们想办法。

他先观望一会儿,要不利于公检法,他再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