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章:已经开始的蒸汽火车
钢材,是现在大明最为需要的时候。
不管是打造蒸汽铁甲船,还是制作蒸汽火车,铁轨,这些都需要极其大量的钢材。
因此朱英下了一道令旨,责令各地府城,准备炼钢事宜。
有了后世的前车之鉴,朱英非常的清楚,炼钢这个东西不能胡乱搞,真要是搞砸了,那对于整个大明的经济来说,将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质量,首先是第一位。
技术,也是最主要的方面。
天工开物这本书,目前还没有写出来。
永乐大典也没有。
但这并不妨碍炼钢技术。
因为不管是天工开物,还是永乐大典上面记载的炼钢法,都已经是现有的,成熟的。
两者只是将其记载于上。
工部这边的钢铁冶炼流程,已经到了规模化、量产化、生熟铁连续生产的地步。
并且因为这数年以来,朱英对于工部地位的提升,工匠技术的大力扶持,目前工部麾下的制作部门,已经是越发成熟。
把炼铁炉与炒铁炉串联在一起,让由炼铁炉炼出的生铁液流入炒铁炉,用柳木棍搅拌,使生铁液中的碳氧化,而成熟铁。
这种连续生产的工艺,就是根据朱英的组合化,模块化生产而改造而成,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减少了能耗。
实际上大明达到这样的程度时,已然是大明末期了。
相当于这炼钢的技术提前了两百多年。
听上去有些夸张,细想则很正常。
不管是在哪个朝代,匠人的地位都很低下,皇权很少有创新之类的想法。
各朝代除了开国皇帝外,其他继任的皇帝一上位,就面临恪守祖训的警戒。
一成不变,对于皇权来说那叫稳定。
改革什么的,那是只有在遇到问题,国家陷入动荡,皇权才会去考虑的事情。
因此大明的炼钢法迅速拔升,也就不以为然了。
简单来说,常规的炼铁法,只能炼出生铁。
然后再将生铁锻打脱碳,又或者用熟铁入炉加温渗碳炼成钢,即灌钢法,这就需要两次加热。
而如今的大明,已经发明出了炒钢法,不需要冷却再次加热即可生产出钢材来,降低了燃料消耗量并大幅增加了产量。
这里头还涉及到了一个钢材质量的问题。
煤炭锻造,虽然在产量上是增加了,但是在钢材的质量上,却是降低了。
不过没关系。
朱英这里已经成功的发明了蒸汽机。
完全可以制作蒸汽铁锤来对钢材进行锻造。
蒸汽铁锤的威力,可要比之人力更加的强大,最主要的是不需要休息,可以不间断的连续捶打,将生铁中的杂质尽皆锤炼干净,批量制造出真正意义上的千锻之钢。
为什么说蒸汽机的发明,可以改变一个时代。
其中对人力的转换,就是个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这日。
朱元璋随着大孙一起来到科研司。
今日的蒸汽铁锤,已经是制作完毕。
名字上叫做铁锤,实际上就是一块长方形的高质量钢铁。
下边并非是锤子形状,而是平面的。
这样可以更加容易的将生铁中的杂质锤炼干净。
“这玩意,果真是能够造出千锻之钢来?”
朱元璋有些好奇的对旁边大孙问道。
因为对于这锻造锤的主要设计理念,是来源于朱英。
黄观现在就是朱英的智囊。
朱英只需要讲述出一个大概的方向,黄观就会去完成具体的设计。
真就是轻松无比。
为此黄观学习了大量的工匠典籍,或者请教老师傅们。
匠人的地位再高,那也不是能够跟黄观这个正三品的重臣能够比拟。
所谓技术的敝帚自珍,教徒弟留一手,那是担心自己的饭碗被抢了。
但是在黄观面前,就不需要有这个顾忌。
正三品的重臣跟你一匠人抢饭碗,怕不是痴人说梦。
因此这些老师傅们在面对黄观的时候,那是尽可能把知晓的知识全部说出来,还生怕黄观听不懂。
只要能够得到黄观这重臣的青睐,那岂不是要一步飞天。
黄观的内卷,让工部的官员也开始效仿起来。
在先前,工部的官员实则并不怎么懂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