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六十五章,谢迁退隐

谢迁的内心是极其不愿意承认的。

他是传统儒家出身的人,学识渊博,对于儒家的这一套东西自然是深信不疑。

可是身为内阁大臣,他又清楚的知道大明这些年来所经历的一切。

以前的大明,弘治皇帝确确实实是按照他们这些文臣们所安排的去做了,非常的勤勉,又爱民如子,亲贤臣远奸佞,远比他爹明宪宗强多了。

可是大明依然还是那个大明,并没有说比明宪宗的时候强到哪里去,反而变的更加虚弱了。

明宪宗的时候,至少边防有保证,鞑子没办法年年南下劫掠边民,天子过年的时候能够睡个好觉,运到灾荒的时候,朝廷有银子、有粮食可以赈灾。

可是到了弘治朝呢,该纳粮开中为纳银开中,边军的粮食需求得不到保证,边防空虚,鞑子年年南下劫掠、扣关。

遇到灾荒的时候,朝廷偏偏又没有银子和粮食去赈灾,以至于饿殍满地,易子而食,盗匪四起。

东南沿海的倭寇又屡屡犯边,西南的土司非常的不老实,可谓是内忧外患,然而大家依然要对弘治皇帝歌功颂德,称颂所谓的弘治中兴。

再看看现在的大明,早已经无边患之忧,北方广袤的草原变成了大明的马场和肉仓,让人谈之色变的草原人变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

百姓富足,朝廷有钱,明军强大横扫四方,万国来朝,四方富饶之地皆入我大明,成为我华夏子孙的摇篮。

如此巨大的反差和对比,也是让谢迁时常在思考,到底是哪里错了?

为什么自己一直以来坚信的那一套东西不仅仅没有达到富国强民的效果,反而是刘晋所执行的那一套让大明变的富强起来,前所未有的强大和富裕。

“也是时候回家养老了。”

谢迁叹口气,收回了自己的思绪。

“父亲~”

这时,谢迁的儿子谢正、谢丕走了进来。

“有消息了?”

谢迁看看自己的两个儿子,谢迁一生有六个儿子,六个儿子都非常的有出息,尤其是二儿子谢丕,是弘治十八年的探花,这父子鼎甲,整个大明也仅有四例,前面一例就是王华、王守仁父子了。

“父亲,已经打听清楚了,今日圣上召内阁刘、李二阁老,英国公张懋、吏部尚书刘晋四人一同微服私访去了。”

谢正回道。

“唉~”

“看来是不想回家养老也的要回家养老了。”

谢迁听完叹口气,无奈的说道。

“父亲,您好歹也是当今的内阁大臣,圣上岂能这样对您~”

谢丕显得很是气愤,谢迁还是阁老呢,这以往有什么事情,弘治皇帝总是会带着谢迁,一定少不了的。

无论是尚书房开小会议还是说跟着弘治皇帝去微服私访,谢迁也是必定相伴左右,这已经是多年来的习惯了。

从弘治初年谢迁任侍讲学士开始都是如此,一直都没有变过。

可是现在,弘治皇帝外出微服私访,三个内阁大臣带了两个,还带了张懋和刘晋,就是不带你谢迁,这让谢迁何等的难堪。

“不能怪圣上,是我自己让圣上失望了。”

谢迁微微摇头,他清楚的知道弘治皇帝为什么不带他。

“一直以来我所信奉的治国之道和现今大明所走的道路完全相悖,格格不入,不受天子待见也是迟早的事情。”

“不过好在你们都还年轻,只要好好的去学,好好的去做,将来也未尝不能青史留名。”

看着自己的儿子,谢迁很少欣慰。

他六个儿子,个个都非常有出息。

历史上,他的大儿子谢正官职礼部员外郎,次子谢丕官至吏部左侍郎,赠礼礼部尚书。

三子谢豆,官至大理寺左侍副,四子谢亘过继给弟弟谢迪为后,这个谢迪官至广东布政使,为一方封建大员,谢亘后来也是官至军都督府都事署左军,五子谢至官至山东武定州判官、六子谢垔官至山东胶州同知。

可以说这谢氏一门,那都是真正官宦之家,显贵无比,子弟个个都非常的有出息,虎门无犬子。

相比之下,李东阳就惨多了,生了几个儿子都夭折了,还不得不从自己兄弟哪里过继儿子过来,至于刘健的儿子也都不成器,大儿子靠着门荫才弄了个中书舍郎,二儿子早卒,三儿子不成器,连孙子都没一个成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