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第四种羞耻(15)

危机发生之前,总是有所预兆的。

布兰妮在登山过程里表现出了明显的身体不适,头脑昏沉、身体虚弱,那种感觉实际上并不强烈,更像是熬夜之后勉强打起精神时的状态——实际上,在这种时候,人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犯了错或者有所疏漏,毕竟那基本上是一种半梦游的状态。

她在带领登山队沿着绳索和窄道攀爬,全凭身体的本能保持节奏。

这条路不管走过多少次,危险的程度都不会有所降低,就像一个人哪怕练成了火中取栗的本事,也绝不可能做到水火不侵。能够安然撤出,无非是靠着步步谨慎,绝不犯错。

他们此时已经走上了最后一段路程,距离最近的营地有两小时的路程。两个小时路程,在氧气含量不足四分之一的高海拔地区,完全就是一场痛苦的马拉松。

布兰妮其实是幸运的。

走到最后,她已经凭着经验意识到了自己的身体出了问题。不仅仅是因为身体沉重,更因为预计的时间已经走完,而他们还没有抵达目的地。

队员们倒是保持着平稳的状态,安静地跟随着布兰妮的脚步。

他们走过的都是布兰妮踩踏过的地方,这就是这段队长的责任:

真正走到这里的登山者仍旧是极少数,如果说前面的大部分路程都完成了彻底的商业化,真正做到只要你敢来,就一定能安全走完,哪怕受限于身体实在是走不完,也一定能安全地被送回山脚;这最后一段路程,就必须靠着经验丰富的队长先行探索,沿着前人留下的钉索寻找下脚处,为队伍后方的人探出一条安全的道路。

有时,或者说大部分时候,前路早已废弃。

倒也不是说在这种几乎与地面成垂直角度的冰面上真的有路这种东西,哪怕前人走出过一条,也会因为莫测的天气、缺乏维护等因素消失——在这个时候,或者说,在最后一段路程,队长的主要工作,就是背负着沉重的工具,在丰富的经验的引导下,一镐一脚、一镐一脚地向前探路,沿途钉好绳索,后续的队员才能沿着这条安全的线路继续前行。

显然,队长的判断足以决定整个队伍的生死。

显然,每个人都知道这一点。

他们在进入队伍前散布在世界各地,是拥有不同母语、不同经历、不同性格的陌生人,甚至很多时候,不同国家的人之间有着彼此奴役、不可消弭的世仇。

然而一路走来,前半途欢声笑语,后半途默默无言,一个人的脚印连缀着另一个人的脚印,一个人的腰间系着另一个人的生命。

广袤的冻土上,只有无边无际的冰雪,仿佛人类社会都毁于灾难,而他们是唯剩的幸存者。

这里有无尽的痛苦,却没有任何痛苦。这里有无尽的危险,却没有任何危险。这里有无尽的绝望,却没有任何绝望。在这里,不存在仇恨和误解,没有任何审判和偏见。

在这里,人们必须相爱,否则死亡。

他们之间的信任甚至已经远超父母、远超挚友、远超儿女。

这样的联系……这样的联系,已经不是词汇、语言能够形容的了。

千万年过去,一切都会消逝,然而喜马拉雅上永远闪烁着星星点点的光辉。爱与希望,犹如人一样渺小,又如人一样伟大。

有什么错误是他们不能彼此原谅的?

无非是死在这里。

死了,又怎么样呢?

难道他们没有做好准备吗?

布兰妮不能恐慌。在这里,一切资源都是如此珍贵,氧气更是极度稀缺。恐慌也会消耗能量,她一定犯了错,决不能再犯更多的错。

好在她原本也不可能又太强烈反应,队员们也不可能有太强烈的反应。缺氧状态之下,人的意识逐渐麻木,实际上在这种时候,支撑他们的几乎是意志、信念这种东西。

也难怪人们称之为朝圣。这怎么能不是朝圣?

布兰妮差不多认定了这是他们葬身的旅途。不可能回去了,哪怕现在立即返程,他们也不能在天黑前抵达营地。他们注定了死在这里。

那就死在最顶上。

回去是不可能的了,但他们还有选择。喜马拉雅就是这样的,这美丽的山脉,遥不可及的幻梦——喜马拉雅,永恒的国度,冰雪的故乡,它永远会给朝圣者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