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杨思鲁从外面匆匆走进来,声音都有些嘶哑,显然是刚刚用喉咙用得比较狠:
“都已经安排下去了,来的依然是以京畿一带的为主,最多也就是到关内五州。”
“喝杯山楂水,润润喉。”周自衡笑眯眯地推了一杯水过去,“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如今的通讯效率,从年底到现在,一来一回,能传达到的地方实在是太少了。尤其针对的还是农人。”
交通和通讯是如今他最头疼的地方。
一个召集令发下去,如果不走特急渠道的话,从发出到对方响应以及反馈动辄两个月三个月甚至半年起。黄花菜都凉了。而并不是任何事情都能走特急渠道,这个是要占用很大资源的。
所以,当杨思鲁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周自衡十分感动。
去年年底,周自衡就派人前往江南,想要让杨思鲁来长安帮他,但因为自己的封赏还没有下来,职位也还没有安排,所以他很诚恳的在信中说可能暂时不能给杨思鲁安排确凿的职位。
也就是说杨思鲁需要先辞掉自己干得好好的润州屯监的位子,跑到长安来。唯一靠谱的就是,杨思鲁上次随他们一起来长安的时候,因为徐清麦一直在看宅子和铺子,他便跟着置办了一个宅子和一个铺子,跑过来不至于连个住所都没有。
当时杨思鲁新婚燕尔,周自衡特意在信中叮嘱,如果想来的话不着急,等到来年春暖花开之时再慢慢来也不迟。但没想到随后徐清麦被绑架的事情竟然传到了江南,杨思鲁听了后立刻打包了行囊,不顾天寒地冻,硬是一路乘船换马车地赶了过来,就是觉得自己可能会帮得上忙。
只是道路实在难走,在他们从突厥回来后,杨思鲁才到。
但周自衡觉得自己这辈子可能都难忘看到杨思鲁风尘仆仆出现在自家门口的那一幕。
他们不单单是下属,更是朋友。
正巧很快自己的司农寺卿职位就下来了,而原本的司农寺卿崔善为也如愿所偿的去当了礼部侍郎。上任之后,周自衡第一件事就是上奏给朝廷,为杨思鲁争取到了一个从六品的司农寺丞的位置。
然后,他又给随喜放了良,将随喜塞到了司农寺里担任录事,负责联络和管理红薯苗一事。随喜识文断字,而且跟着他跑田地跑了好几年,学了不少东西,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极有经验。
后续周自衡还打算从江南将林十五给调过来,不仅仅是因为他需要在司农寺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势力,也因为实在是太缺人了!
司农寺里,做文书性工作的吏目和低级官僚是不缺的,之前崔善为担任司农寺卿时更喜欢的也是这一类人。而那些对农事更有经验,言语笨拙,只知道闷头在田地里干活的那些人则不是很受待见,往往在长安留不久,都会被打发到各地的屯署去。
周自衡要做的就是把他们给找出来,然后召回来,经过培训后再放回到各地去,或者是直接组成巡田师傅去各地巡回教学,和他在江南做的事情倒是有些相似。
“识字的人多吗?”他问杨思鲁。
杨思鲁想了想,忍不住摇头道:“识字的倒是多,但一看人就知道是没下过地的,不过是家里有些田地,便也算是农户了。真正会下地那些,念过书的寥寥无几,不过是会写自己的名字,能认识几个常见的字罢了。”
周自衡有些唏嘘,忽然怀念起简体字。
简体字就算有百般不好,但在简单好记好推广上是没得说的。
“实在不行就放低要求吧。”他揉了揉额头,“最紧要的是先把各处屯署那些能干活的人给调上来,再发函去催一遍。另外,不单单是屯中的吏目,那些有经验的屯户也可以。”
杨思鲁迟疑了一下:“寺卿是想要继续开夜校?”
周自衡差点没忍住笑,主要是从杨思鲁这么一个土生土长的大唐世家子弟的嘴中能说出“夜校”这个词,说明他真的学到了精髓。
他点了点头:“实在不行就只能开夜校了,先从教人认字开始。所以接下来的面试你要注意一点,可以不识字但脑子一定得要灵活,要能接受新事物,这样才能学得下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