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江山如此多娇(七)

不得不说,即使是封建时代的帝王们都被常凯申的这手骚操作给震惊到了。

李世民手往桌子上一拍: “竟然不提前告知民众疏散?!”即使是现在,也没有这样视百姓为草芥的。

假使在他的治下,有哪位官员敢做出这样的事情,撤职杀头都不足以泄愤,非得要诛九族才行。李靖分析道: 所以,后面的战役他们就输了。

除非是胡人入侵,否则两军交战的时候,普通百姓向来是对战场避而远之的,谁都怕死。像这样推着小推车去援军的,只有是对对面那一方深恶痛绝了。

李世民环视一圈殿中众人,意味深长: 对百姓仁义,就是对自己仁义。

殿中的贞观武将们一开始受到了高仙芝的教育,现在又受到了这个教育,纷纷在心中警醒,以后要记得约束自己的部下,行事不能放肆。

当下赶紧拱手行礼: “臣等遵命。”

百姓们更是咬牙切齿。

扒堤坝就算了,居然还瞒着附近和下游的这些人,是恨他们死得不够早吧?若是撞上这样的将领,真不如反了算了!“就是!咱们平民老百姓的命就不是命么?”

这样的人就真该下十八层地狱!

一时间,群情激愤。

尤其是住在黄河下游两岸的,更是恨得牙痒痒。洪水无情,可这是人祸,不是天灾!可他们没想到的是,这还只是生气的开端——

【这些都是后话,实在生气所以多说了几句。咳咳,其实今天要说的是北宋的黄河改道。】

【这也是黄河的第三次改道。】

【可以说,这次改道,也注定了北宋的兴亡,甚至让它之后的朝代也深受其苦。】

【在北宋之前,大规模的治理黄河还是东汉时期,水利专家王景将黄河导入山东省东营市入海,保了黄河的七百年太平。】

【到了北宋,黄河的泥沙又开始不堪重负了,开始发一些不大不小的小洪水,然后河道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一些偏移。】

【有个叫李垂的官员就发现了这一点。】

北宋的朝堂上。

一位大臣不慌不忙的从自己怀里

掏出奏章: “官家,臣日前看到一篇文章,关乎我大宋国运,臣恳请官家和诸位同僚一起观之。

他这么一说,大家都来了兴趣。

那位大臣展开文章,上面写着硕大的《导河形胜书》几个字。大臣开始侃侃而谈。

大意是,这位叫李垂的小官,发现黄河竟然开始向北发生偏移。事关重大,最后皇帝便召了李垂来觐见问询。

官家,北边可是辽国所在。若是黄河真的改道从北边入海,那岂不是就移到了辽国境内?咱们和辽国之间天然的屏障就凭空消失了!”李垂满怀忧心的道, 而且辽国若想要举兵南下,直接从黄河走,不过几日功夫就可以到达东京城!

“官家,这是关乎国运的大事啊!”李垂痛心疾首道。

皇帝端坐在御椅上,待他看过舆图之后,也陷入了无限的忧愁中。这……这可如何是好?

李垂斩钉截铁的道: 为今之计,唯有治河,让黄河不再往北流,得让它往东流,离辽国越远越好才行!

赵匡胤一听到北宋,耳朵顿时就竖起来了。

要说,他和朱元璋还不一样。他是真心感谢仙画,要不是它提醒,自己可能到了地底下都不会瞑目。

现在,他有信心局面已经离之前的那个结局远一些了。

就连各地的牧马监现在都在大力的培育良马,那些儒生们根本不敢吱一声——金军南下的大刀还在头顶上悬着呢。

那今儿仙画又是提醒什么?

是不是赵光义那些不孝子孙们又给北宋找麻烦了?他听了半响,没想到听到了黄河居然会改道北上的消息。这……他思量一下,对宰相赵普道: “这李垂所言,似乎还挺靠谱啊。”

黄河的确是他的一道依仗。

按照之前的历史,国都一直在东京城,那辽军顺着黄河就过来了。

等等……不对。”赵匡胤好歹也是军中出身,又细想一下,立刻觉察出了一些疑问之处, “黄河与长江不同,向来有枯水期,而且冬季容易结冰,可过军队。

所以,即使不改道,黄河也并不算是不可逾越的天堑。

这也是他之前一直想要把国

都搬到洛阳和长安的原因。

“这李垂,危言耸听!”赵匡胤生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