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1章 爱因斯坦的纠结
世界科学技术的中心!
在另一个世界,德国是十九世纪的世界科学中心。德国科学的兴起始于19世纪初,首先进行了大学改革,把教学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使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创立导师制的国家。德国全新的科研教育体制,吸引了许多世界最优秀的科学人才,成为科学研究的乐园。同时德国还特别注重科技成果的应用,使德国在19世纪7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而这个世界呢?
尽管德国仍然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其仍然建立了先进的冶金工业、机械工业以及电气工业和光学工业。
但是在帝国的光环下,德国成就,甚至是不值一提的。而现在的大明帝国才是这个时代的世界科学中心——从1870年代至今,大明帝国的科学成果数占同期世界总数的25%以上,在过去的二十年间,大明不仅引领着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而且还有数以万计的各国留学生在帝国留学。
在南华大学,这所虽然没有“帝国大学”之名,但是却有着“帝国最高学府”之称的大学之中,战争的爆发看似没有改变这所学校,可是实际上已经深深的改变了。
在过去的一年之中,南华大学的许多学者都在进行着与战争有关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被迅速的应用于军事、工业等领域,在战争中发挥着其作用。
对于这种转变,爱因斯坦,这位来自德国的物理系留学生,感受是极其深刻的,甚至在物理系内,有一些同学都转学其它的专业。
“我们所研究的理论,似乎并不能应用于军事,也无助于帝国赢得这场战争,作为帝国忠诚的臣民,我们应该在战争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就在昨天,爱因斯坦的室友提出了转专业的申请。面对室友的选择,他在选择尊重的同时,爱因斯坦的内心深处,也在纠结着。
“我是应该离开,还是继续留在这里?”
这是一个选择题。
其实这个选择并不困难,早在战争爆发之初,盛德皇帝就亲自颁布了圣旨——给予所有外国留学生特赦,帝国官方不得以敌国留学生身份,对其采取针对敌国侨民的措施,敌国留学生仍然可以在帝国大学内得到相应的保护,仍旧可以申请相应奖学金,直至他们完成学业,
总之一句话,帝国并没有因为他们来自敌国的原因,把这些学生关进监狱。非但战争不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业,甚至通过特赦,这些留学生还有了归化帝国,成为帝国臣民的机会。
在战前,这……简直就是做梦,即便是留学生,也只不到20%的人能够留在大明,他们无一例外几乎都是顶尖学校最优秀的学生。
而爱因斯坦,作为一名来自德国留学生,面对这样的机遇,他显得有点儿犹豫不决,其实,他来大明完全是机缘巧合,去年自学完微积分后,爱因斯坦参加了瑞士理工学院的入学考试,在失败后,他在同学的鼓动下,参加了帝国的留学生测试,成功的通过了测试,甚至获得了南华大学——世界最知名的高等学府的入学通知书。
入学通知书再加上全额奖学金。
面对这样的机会,爱因斯坦当然是不会错过的,也就是在他抵达大明后不久,战争爆发了。在战争爆发后,他同样也看到了大明的另一面,比如大明的中学和德国并没有多少区别,差不多都是“把学生当机器,当军人,他们只能单调地去重复教科书上的教条,只能以服从为职。”
可是在另一方面,他却又不愿意舍弃帝国宽松的科学环境,并不仅仅只是宽松,帝国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国家对科学重视与投资,是其它国家难以想象的。
“这里就是科学的圣殿,任何一个科学家都可以轻松的获得帝国官方的资助,从事他们所感兴趣的研究……”
曾几何时,爱因斯坦觉得这有点儿夸张,可是来到大明之后,他才发现,帝国官方对科学研究的重视简直达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仅仅只是南华大学获得科研经费,就足以建造好几艘无畏舰!
正是利益于充足的资金支持,帝国的学术界才能够取得惊人的科研成就,并且引领着世界科学潮流的发展,而且还吸引了全世界各国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