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九章 想刚正面的魏徵
魏徵没办法发作了,其他文武大臣就开腔了,留下李纲是不可能的事情,李纲去意已决,并且是大唐第一个主动愿意为后辈们腾出位置的宰相,所以一众文武们巴不得他赶紧走,又怎么可能出主意让他留下呢。
所以文武大臣们一开腔,就奔着加封李纲为何职位的方向去了,至于挽留李纲的事,他们只是提了一嘴,并没有多说,也没有深谈的兴趣。
在文武大臣们的议论下,给李纲的封赏很快就定下了。
加太师、加侍中、晋国公、荫其孙李安仁为都水监丞,赐开府仪同三司之权。
其中加太师、加侍中、赐开府仪同三司都是名誉上的封赏。
晋国公、荫其孙李安仁为都水监丞才是实际的封赏。
毕竟,大唐荣获过侍中之职,以及开府仪同三司之权的人很多,但真正掌过侍中之权的只有两位嫡亲王,真正开过府的也只有两位嫡亲王,其他人想想就成。
不可能真的掌侍中之权,也不可能真的去开府。
毕竟,在大唐掌侍中之权的,是有资格号令大唐上下的百官的,大唐除了皇室嫡系外,还容不下其他人染指这项权力。
开府也差不多,开府以后,不仅会拥有一大批位列五品左右的属官,还能自行任命正六品上及以下的官员,还能建立统军府。
而一个统军府能掌三千兵。
拥有最高开府配额的人能开八府,掌两万四千兵。
这是一个臣子能掌握的兵马数量吗?
这是一个臣子能掌握的职权吗?
想想都知道不太可能。
所以赐予李纲的开府之权,也只是名义上的,李纲要是不识趣,真的跑去开府,那他就离凉不远了。
李纲又不是什么蠢人,不可能去犯这种蠢。
所以文武大臣们商议出的对他的赏赐,绝大多数都是名誉上的。
实际的只有两项。
其中晋李纲为国公,并不是说封李纲为国公爵,而是在李纲原本的国公爵位上,再往上抬一等。
虽说国公已经是大唐非皇室成员能获得的最高的爵位了。
但国公中间也分三六九等。
其一是看封号,其二就是看封地。
但凡是封号比较偏远,封地也比较偏远,比较少的,都是国公中的低等国公。
最上等的国公,封号都比较近,一些能够上封王资格,但掌权者不想封王的,还能得到许多有特殊意义的封号。
比如晋、秦等封号。
一旦有人获封此等封号,必然会位列国公第一等。
因为晋是大唐的龙兴之地,秦是大唐荣登大宝之地,对大唐有着特殊的意义。
所以但凡是能获得这种封号的,在大唐也是王之下最尊贵的人。
只不过,这两个封号,无论是李渊也好,还是李元吉也罢,都不可能给外人。
能得这两个封号的,只能是李氏的族人,还得是嫡系血脉。
比如李渊仍旧在位期间,李氏嫡系要是有了第四代人,并且深受李渊恩宠,那就有机会获得这两个封号。
比竟,无论是龙兴之地也好,荣登大宝之地也罢,李氏都不可能封给外人。
其他朝代也没有这么干的,除非脑子被驴踢了。
所以文武大臣们的意思是,将李纲之前的爵位晋升为蓨国公,封地加封到九百户,这已经是国公能获得的封地的极限了,再加百户,那就跟王爵平齐了。
虽说文武大臣们不介意帮李纲多争取点福利,可那也要李氏答应才行。
王不可轻辱,王爵所拥有的待遇自然也不可能让其他爵位侵犯。
当然了,李纲如果现在就宾天了,那就另说。
追封个郡王,那也不在话下。
毕竟,死了的异姓王还挑衅不了其他王爵的权威,李氏上下也会对已经死了的,并且对李氏劳苦功高的臣子,保持最大的善意。
不过,这明显是不可能的。
李纲现在还活的好好的。
以他对大唐的贡献,以及他现在的身份地位,还没人敢明目张胆的盼他死。
至于说将李纲封到了蓨县,远在河北道境内,还没有李纲此前的封地距离长安近,听着像是明封暗降。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将李纲封到蓨县,封的那么远,是因为李纲的祖籍在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