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六章 棉纺(续)
“上一季的棉花全部用完了?”威海县的县长王振良有些惊讶地看着纺纱厂的几台机器安静地摆在巨大的厂房一侧,几个工人拿着抹布正在给机器做着清洁。
“县长大人,上一周就已将棉花用完了。”威海纱布厂的主事王宗平看着这位本家县长,仍是保持着恭敬态度。
“按照你们工厂的生产速度,那我们威海下一季的棉花产量恐怕也不够你们几个月的消耗。”王振良未曾想过,这么几台机器,怎么像吞金兽一般,两千余亩的棉花产量,不到一个月就消耗殆尽。那么下一季的近万亩棉花,也最多能维持不到半年的原料供应。难道,这就是大总管所说的工业大生产模式?
“是呀,县长大人。”王宗平笑着说道:“黑山城机械厂还在研制生产规模更大,生产速度更快的机器,所以,你们威海地区,棉花耕种面积恐怕要倍数增长,才能满足我们纱布厂的需求。”
“扩大棉花耕种面积,那也得给我们足够的人力呀!”王振良听了,有些头大如斗,棉花耕种面积要倍数增长,那岂不是在下一季,要新增耕地数万亩以上,而且要全部种植棉花。要完成这些耕地扩张,必须要至少增加八百到一千移民。
其实,按照后世澳洲的棉花分布地区来看,最适宜种植棉花在达令河上游,地跨东部的昆士兰和东南部的新南威尔士两地,这里气候温暖至酷热,终年没有霜冻,完热资源丰富,适宜棉花生产发育,是棉花高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昆士兰棉区棉花适宜生长期300天以上。
但目前,汉洲限于人口和开发力度的不足,只能先在威海、广陵(今汤斯维尔市)等沿海地区种植棉花,为后期的棉纺织业的爆发增长打下一点基础。
“放心,这次移民到来,民政府肯定会优先照顾你们威海地区。”王宗平笃定地说道:“棉纺织业,可是我们汉洲近期大力扶持的行业,肯定会人力物力朝这边倾斜。以后我们汉洲再往南边扩展,听说气温可不像这边常年温热。而且,那里好像是有冬天的。移民过去了,可少不了厚实的棉布保暖。”
王振良点点头,只要民政府支持,给人给物,威海必然会高速发展起来。说不定,过几年,凭借着汉洲棉纺中心的定位,人口和定居点快速增长,威海县升格成汉洲第二个府,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听说移民船队会顺道从大明采买些棉花回来,万里迢迢,耗时费力,与你们再加工成纱布,其费用恐怕会远远超过大明的棉布价格吧。”王振良问道:“如此一来,民众购买价格如何制定?”
“自然以汉洲本土棉花加工成本来计算纱布价格。”王宗平说道:“其中差额,民政府财计处自然会补与我们纱布厂。”
“嗯?”王振良奇怪地问道:“民政府为何要不计成本地从远在大明去采买棉花,而不是直接采买棉布?大总管不是一直强调,不论是政府施政,还是工坊生产,都要计算成本一二吗?”
“因为,棉纺织业需要政府扶持,行业规模和技术也需要慢慢培育。”王宗平说道:“现在的不计成本进行生产,就是为了以后规模化集约化,也是为了储备生产技术和产业工人,更是为了以后能最大限度的拉低成本。我们汉洲未来几十年的棉纺织业的目标,可是是要超越现在的大明苏松地区。”
“我们汉洲即使再过十几年,也没多少人口。生产这么多棉布,如何用得完?”王振良喃喃地问道。
“卖给南洋的土人,荷兰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甚至卖到大明,卖到印度。”王宗平曾听闻齐天说过,以后汉洲的棉纺产品要垄断整个南洋,印度,乃至那个什么波斯,奥斯曼的市场。
……
孔祥林站在一块地头,看着那些已经长到膝盖高的棉花,已经很长时间了。因为地力不是很肥,棉田里的植株看着比较稀疏,但就在这些稀疏间隙中,却套种着些许大豆。这意味着,棉田的主人,不仅可以在秋季的时候,收获能获得大量银钱的棉花,还能收上来许多大豆,给城里的榨油坊,或者,直接作为粮食的次要补充,填饱家人的肚子。
这一刻,他有些懊悔,不该拒绝当时村长胡宽的建议,在当季的三十多田地里,也应种植些许棉花。如今自己的地里,全部种植的玉米、高粱和土豆等粮食作物,以及少量的小麦。看着长势也比较喜人,但这么许多粮食,自家是吃不完的。所以,少不了要卖些与乡上的粮库。可他所种植的粮食大部分都是粗粮,值不了多少银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