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求稳之策

成都府衙。

罗幼度看着前线传来的战报,眉飞色舞。

不为高怀德取得开门红而雀跃,只为田重进、袁继忠、皇甫继明这些后起将校的优秀表现而欢喜。

任何时代,人才都是国家强盛的的象征。

随着一统的临近,接下来的战事会越来越少。

朝廷未来要不不动兵,一动则是大规模的灭国战。

不可能再如五代十国那般,让一个个地痞混混,凭借一腔热血,慢慢的吸取经验,成长为一代名将。

这征战的机会越来越少,越要注重兵将的培养。

故而田重进、袁继忠、皇甫继明出彩的表现,在罗幼度的眼中比高怀德取得大胜更加让他高兴。

罗幼度的心情影响到了一旁在点茶的花蕊夫人,她脸上也洋溢着淡淡的笑容。

罗幼度伸着手脚,说道:“夫人笑什么?”

花蕊夫人毫不掩饰的道:“陛下高兴,妾就开心。”

她说着将自己的抹好的茶,递了上来,什么也不问。

罗幼度一边搂着佳人,一边品尝着茶说道:“朕欣慰朝廷未来,后继有人……”

相比自己宫里的几位佳人,花蕊夫人无疑是最懂得照顾人一个。

过了几日,前线因为地形的劣势亦传到了成都。

罗幼度并未着急。

他精于兵事,知道行军作战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各种不利己方的情况。

正是考验将官应对能力的时候。

他没有出手干涉,而是任由前线将官发挥。

直到这日,毋昭裔、欧阳回上门求见。

欧阳回是毋昭裔担任成都府长史后举荐的人才,也是当年孟知祥一辈的能臣干吏,在孟昶早年励精图治时期,也干了不少大事。

但随着孟昶渐渐荒唐,欧阳回并没有毋昭裔撂挑子不干的魄力,也没有跟王昭远、伊审征这类人同流合污。而是俭素自守,游离于于权利中心之外。

对于蜀地的改革,罗幼度并没有亲力亲为的打算。

身为皇帝,这种事情就不是他亲自动手的,让事情有一个回旋余地。

他亲自下场,意义情况完全不同。

将任务交给更加熟悉蜀中的毋昭裔,身为皇帝,他只要给毋昭裔撑腰,在关键时候做决定就好。

毋昭裔还没有开始展开对蜀地政坛的清洗,只是招募了一批信任的官吏。

欧阳回就是其中地位最高的,与汉中的刘温叟,为毋昭裔治理蜀地的左右臂膀。

“见过陛下!”

毋昭裔、欧阳回一并行礼问好。

“坐!”

罗幼度指着一旁的凳子。

两人并未立刻入座,而是拿出了一封奏疏,道:“这是臣与欧阳兄拟定的改革方案,请陛下过目。”

罗幼度不动神色的接过。

这份奏疏就是罗幼度考验毋昭裔真正成色的文案。

在任用毋昭裔之前,他也要求蜀地官员上疏针对蜀地当前的情况,应当如何改治。

前前后后罗幼度收到了八十余封奏疏,里面写的天花乱坠,将文人的浮夸展现的淋漓尽致。

什么言论都有,改革创新,力求更变。

罗幼度瞧的是直皱眉头。

这一群家伙倒也不全是无能之辈,只是空谈占据多数。

缺乏实际经验,全靠书本里学的死知识。

看着极有道理,但实际操作起来,成效如何,完全未可知。

看着毋昭裔、欧阳回共同拟订的奏疏,罗幼度带着几分意外的说道:“这奏疏有些复古啊!”

毋昭裔的奏疏没有什么新奇的思想,核心论点在于恢复躬耕,鼓励种植桑麻,于山中种植茶叶,发展蜀地特有的蜀锦、茶文化。

这些都是很老的政策,说句陈芝麻烂谷子都不为过。

毋昭裔却道:“臣以为在百姓连耕种铁器都匮乏的蜀地,寻求创新,那是自寻死路,求变不如求稳。发展蜀地自身的特色,先让蜀地百姓活下去。再来考虑其他东西……百姓都活不下去了,求变全无意义。臣下以为,稳住了求变,天经地义。稳不住了求变,也是情理之中。乱中求变,却是自寻死路。”

欧阳回接话道:“陛下英明神武,收复陇右、凉州,重新开通西方商路。蜀锦、蜀茶皆是西方所需之物,价格不菲,不愁没有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