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创办免费学校 只招收家境不好的小朋友

说到提高庄稼亩产量的法子, 黎荞除了保证充足的灌溉,还真没旁的手段。

育种,在这一块他一窍不通, 连常识都没有的。

肥料,现代化化肥就别想了,据他所知,在上辈子七十年代,国家建了十几个化肥厂, 这才解决了化肥不足的难题,让粮食嗖的增产。

化肥的化是化学, 是工业化, 他能力低,他搞不来。

其实,这个时空的肥料已经很丰富了, 像是粪肥, 绿肥,草木灰肥等, 都是农人常用的肥料。

而且,农人早就掌握了沤肥技术,将人、动物的粪便与杂草、秸秆等东西混在一起密封发酵, 这种手法在《氾胜之书》《齐民要术》等农书中都有详细的记载。

所以说, 在肥料这一块, 黎荞真没有特别好的法子,他能想到的办法, 都是惯有的手段。

靠近水的, 那就向水要肥料, 河底的泥、池塘里的泥, 这都算是肥料。

有矿的地方,那就用矿肥。

肥料上没有行之有效的创新,那就只能在灌溉上下功夫了。

保证灌溉,那庄稼的亩产量自然会增长。

总之,在码头所属地没有寻到合适的能让百姓致富的法子前,让农人的庄稼增产,这是最可行的让百姓致富的手段。

而且,接下来天灾不断,气候异常,其实赚钱、拉升经济并不是最主要的事,有足够的粮食,确保百姓即便是遭了灾也能吃上饭,这才是大盛最应该做的事儿。

只要手中有粮,那百姓就不会慌。

百姓不慌,大盛的江山就会很稳。

因此,在未来几年,黎荞给自己制定的工作重点是让大盛各地的粮食增收。

不仅是粮食,还有棉花。

天气严寒,百姓离不了棉花。

但因为气候原因,基本上只有北方的农人种棉花,过几年若长江结冰,那南方百姓肯定需要棉花。

因此,从明年开始,北方得大面积的种棉花。

棉花易储存,摘下来之后去了籽,放个十年都没问题。

除了让粮食增产之外,黎荞还准备做一件事:

赚富人的钱。

他现在每个月向善堂捐五百两银子和五百斤粮食,这只是刚开始,等以后什么旱灾、蝗灾一起来了庄稼颗粒无收,那他所捐的银子定然要大大增加。

这还只是盛京一地的善堂,盛京身为都城都有善堂,那其他地方的百姓更需要善堂。

最起码,他得在原河省开一家善堂——河西府很富,用不上,因此这第二家善堂,要么在微青县,要么在原河省首府。

两个善堂,开销肯定不会小,以他目前的财力而言能顶得住,但银子嘛,自然是越多越好,有备无患,谁知道接下来十余年间到底要花多少钱。

忙忙碌碌中,很快到了大年三十。

哪怕已经是三品大员,但黎荞家包饺子的习俗依旧在。

下午时,除了需要照看铺子的那几位,余下的家人,连两个小崽子都上手了,一家人和乐融融的包饺子。

今天黎家的饺子馅可丰富了,足足有二十多种,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全都被捉来成为了饺子馅。

而且饺子皮也不再是单调的白色,黎荞让人往里面加了蔬菜汁,花花绿绿的,瞧着很是鲜艳。

黎小睿和黎长风黎云帆三个小家伙抓着彩色的面团站在案板旁捏来揉去,包饺子多没意思,恰好昨天他们去自家开的麦芽糖铺子玩耍得了几个麦芽糖做的小动物,于是他们仨便想要将彩色的面团也捏成小动物。

捏着捏着,他们衣服上和脸蛋上都沾了面粉,三个小家伙你瞧瞧我,我瞧瞧你,都觉得对方的样子有趣,便开始抓着面粉往对方身上抹。

黎粮顿时心疼,这有点浪费啊。

“想当年小菽在小睿这个年纪时,什么家常饭都会做,贴饼子、包包子、蒸窝窝头,样样精通。”

可看黎小睿,都要六岁了,竟是连个饺子都包不好,拿起面团只顾着玩。

被点名的黎小睿有点茫然的抬起小脑袋看向自己爷爷:“啊?”

王桂花看着他懵懂又可爱的小表情,立马扫了黎粮一眼:“这能一样么?小菽那会儿的主业是从田地里刨食,每日就是为了吃喝两字。”

“小睿又不用在田地里刨食,小睿今后做的是读书、经商的事儿。现在小睿小小年纪就将《论语》背得滚瓜烂熟,他在他主业这一块也很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