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奋斗来的成就感

培英女中一年级的课堂上, 国文老师施先生,讲到现今人们推崇的白话文大师,首先都是国学大师。

然后, 施先生又开始一一举例,说那些白话文先驱, 少年时都受的什么教育, 读了哪些经典书籍。

施先生每回讲课, 总是夹叙夹议, 旁征博引, 挥洒肆意。

听得这帮女学生特别入迷,因入迷而心生崇拜,因崇拜教课先生而更爱——这门课程。

其实, 也难怪施先生这么语重心长,一再跟学生们强调国文的美,国文的根。

要知道很长一段时间, 教会中学除了国语之外, 其他学科都是用外文教材的。

学校里教授的也都是西方文化, 教出来的学生,很多都变成了香蕉人, 浑然不知何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这种现状, 很让教育界的大佬们痛心。

于是经过反复的斗争,培英女中的中国□□们, 才争取到现在的成果:

国文的学科地位提高, 中国籍□□的比例增大, 还加了中国的历史、地理等课程, 加强了爱国主义的教学实践。

跟之前上的圣音女中比, 培英女中风气确实开化太多。

这一会儿, 施先生讲完了写作理论和名人轶事,又转回身,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字——“一间屋子”。

他放下粉笔拍拍手,告诉大家,下一篇作文就以此为题。

时间上还是按老规矩,下个礼拜三之前交给他。

珍卿看着施先生,半个月间他瘦了很多,人都说他是因为生病,但珍卿大概晓得他是为什么——而他的这种隐秘的痛苦,恐怕又无人可以诉说。

就像珍卿自己一样,即便要做点抨击当局的文字,也还是要谨慎地匿名发表。

在学校生活里,她的说话作文,也未必会显得过分激进。

珍卿一边收拾东西,一边看施先生,带着她的作文扬长而去了。

唉唉唉,别人的作文评改后,都分发下来了,怎么把她的夹带走了呢。

珍卿连忙拎着包追出去,顾不得有热情的同学,想要跟她探究一下国文写作技法。

珍卿回过头,跟叫她的同学说一句:“晚点再聊,我找施先要作文去。”

没想到这个施先生,真不愧是年轻小伙子,腿脚真够麻利的。

她跑下楼来,已经看不到他的人影了。

算了,要不回来也不影响啥,准备去饭堂吃东西吧。

等到下午的时候,施先生特意找到珍卿,说准备把她的作文《六月》,送到一个叫《轻语》的文艺杂志,问珍卿同意不同意。

这只是一个咏景的散文,珍卿觉得无可无不可的。

说完了这件事,施先生拿出一把竹骨伞,交给珍卿:“这是你落在荀家的。”

珍卿接着伞,瞬间转过很多念头,但终究什么也没有问。

从六三政变那一天开始,珍卿再也没去过荀家,也再没有见过荀美兰。

同学们中间风传,荀美兰的父亲,在外地谋到差事,所以他们举家都搬走了。

下午又上了四节课,分别是英文、算术、舞蹈、历史。

上完了课以后,收拾好东西出校门,黄大光拉车来接她。

珍卿跟□□姐同校,但在□□姐的坚持下,她们鲜少会一起回家。

除非是家里派汽车来接,她们才会偷摸地同乘一车,其余时候。

今天雨下得不大,照例是黄大光在外面等她。

珍卿出来的时候,他早把车上的雨篷升好。

珍卿坐到车里,把雨伞收起,跟黄大光说:“黄师傅,先去锦江书店,我去买点颜料。”

快到家的时候,珍卿又在邮局停下来——这是离谢公馆最近的邮局,问有没有她的信。

邮局的人告诉她,不但有信,今天还有一位先生,在这寄放了一本书,指名是给杜小姐的。

珍卿赶紧接过来一看,竟然是彩版的儿童画报,肯定是惊华书局的人送来的!

这一会儿雨又大了,珍卿一时顾不得细看,等先回了谢公馆再说。

回到谢公馆,珍卿连功课都不忙做,先一头扎进房间,先读古编辑给她的信。

信上也没多说什么,就说《葫芦七子》,现已发行两期,先恭送杜小姐阅览,极尽诚意地请珍卿雅正赐教。

一共是两本画报,珍卿先放下一本,拿着其中一本仔细地翻看:

这本儿童画报,是彩色套印的八开本书作。面数一共有二十面,容量比一般的画报稍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