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平心而论,能看得出安化郡绝非贪腐积弊之地。

自打卓思衡步行进入安化郡地界,途径的几处山间乡村虽物资不丰,但也都民风淳朴,并无饥馁,大多鸡犬相闻安乐祥和。借饮水和休憩之际细问此地居民也能得知,平日里他们并无冗杂税役,官府甚少苛政,许多乡民甚至不知郡望老爷姓甚名谁,每年纳粮交绢只说是给朝廷,其余一概不知。

可见至少安化郡民众没有什么疾苦和困顿非要卓思衡一日之间急白了头去解决,然而这不代表此地就没有问题。

卓思衡深感问题就出在这批和他吃饭的官吏身上。

宴席之间的菜肴多是本地特色,倒也风味独特并无奢靡,酒水也是本地泉水的新酿,清冽甜香,不算破费。然而酒过三巡,何孟春何刺史忽然招呼大家一同以欢迎卓通判为题作诗庆贺,还要人专门记录,打算录成一集册流传,卓思衡差点把喝进去的酒喷出来。

不过就是一个小小刺史的接风宴,搞得这么附庸风雅?

谁知那些官员竟也纷纷列律排韵,竟真的你一句我一句的作起诗来!

卓思衡跟随曾大人也去过一些帝京的文人集宴,虽说也偶有咏和,却大多言之有物,少有因一人一事便大做文章之举,再看听着众人作诗时神色颇为自得的何孟春,他心中大致明白了此地官风情形。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何孟春到处题诗题字,想必是自诩风流文士,也以此道督促下属,故而人人钻研诗文,追求风雅高意,对地方民务政事自然不是那般上心。

席间人人吟咏,唯有看似被强拉来的潘广凌闭口不言,轮到他时,他便只冷冷说自己不是科举出身,不懂诗赋也没有雅兴。

卓思衡并不讨厌他泼下的冷水,因为此时自己也尴尬至极,只是心想这小子到底是没在帝京官场混过,满脸满身满口都把不屑厌恶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过这却不是他的错处。

想到此处,卓思衡对潘广凌也多几分欣赏,只是不好直说。

总算等到作诗的由头过去,何大人又热情表示明天要和卓思衡同游附近名山秀景,带他领略本郡大好河山。

到任第二天就游山玩水确实不太好,然而卓思衡心中已有自己的打算,当即同意,又面露难色问道:“只是本地乡民口音甚重,不好相谈,不知何大人平常游幸时如何与民同乐?”

“不瞒卓通判,你方到此地自然难懂乡音,即便我已满任六年,仍是难解本地人话中土语啊……”何孟春笑道,“此次出游,带一二可略通本地乡音之人随行即可,人若太多,实在坏了我们趁兴而游的雅意啊!”

卓思衡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后便只是微笑点头,示意任由何孟春安排明日行程,此时长史崔逯却忽然开口道:“在座诸位大多乡音土话皆可入耳却出音不正,唯有潘司事擅长此音此言,不若便让他随行相译?”

卓思衡看见潘广凌的脸都要黑里透绿再涨满红色,仿佛随时都要爆炸,坐他身边的一二官吏似乎在座下也在拉扯着他的袍服下摆,明示他今天千万别再怼人了。

大概潘广凌正想说些公务繁忙的生硬推辞,却被崔长史提前开口截制道:“新任通判大人到地巡查郡内风土人情也是要紧公务,若无言语相通者接引,怎好教大人领略民风体察民况?又怎好之后再据实施判造福一方?此等重中之重的公事,莫不是潘司事也要推脱?”

卓思衡不太喜欢自己被人在话语里当靶子用,他见潘广凌都快背过气去的样子,临时起意,转瞬已是笑意盈盈:“既然崔长史如此说,潘司事便随何大人与我同往,路上为我讲解些本地事略与民物乡情,有劳了。”

按照职位,潘广凌是郡府衙门六曹里的工曹司事,卓思衡是通判,正好是他直接的顶头上司,实在不必说有劳二字,然而刚才气氛剑拔弩张,他这样一说,倒给了一个台阶,潘广凌就算再激愤也不好再发作,只能闷闷应了,蹙皱的眉头却没有疏张的意思。

这眉头潘广凌一皱就皱到第二天。

沿着山路行进的路上,卓思衡看潘广凌痛苦的表情,觉得有趣却也有不忍。

盘岭余脉蜷曲交叠,正好将泉樟城围在当中,苍岩迭起之处随见奔急浚流,沿壁凿山的道路虽还算平坦,但不过容下三四人并排,偶有往来行人,多要避让。许是为了展示自己的亲民,何孟春遇见人便打招呼,可他不通土语,皆要潘广凌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