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天章阁讲武

杜中宵进了天章阁,见赵祯和翰林学士欧阳修、王珪和胡宿已经那里,急忙行礼。

赵祯吩咐赐座,赏了茶汤,道:“今夜无事,请中丞来,说一说军阵之事。自前几年全军整训,军中委实变了太多。朕虽用心于军校的教材,只是无人讲解,总是有许多不明白。中丞领兵多年,这些教材都是从河曲路带兵条例中变来,是天下最精通的人,正合做我老师。”

杜中宵忙道不敢。今天议事之后,自己回到御史台,过不了多少时间,便有小黄门来,说是晚上皇帝在天章阁召见。一天都没想明白什么事情,原来是让过来讲军事。

欧阳修道:“行军打仗之事,以前只是军令严明,并没有什么特别。自中丞建营田厢军,在军中开设学校,许多都跟从前不一样。京城军校中用的教材,许多官员看过,还有馆阁官员帮着改了不少。不过说实话,能够看懂的人不多。更加不要说,照着教材中说的作战。”

胡宿道:“是啊,我们尚且如此,就不要说禁军武将本就有许多不识字的了。军校开了三年多,真正培养出来,能够指挥作战的人,其实并不多。能学会的人,没有机会进去学。进去学的人,很多都学不会。朝廷也是为难。”

杜中宵是带着营田厢军一起建学校,练新式军队的人,对于军校学习没有感触。而在河曲路建武都军校的时候,一直是学习与实践并行,里面当然有学习不行的人,但总有一多半能够学好。听了这话,对于京城军校不熟悉的杜中宵,一时不由怔住。

看了杜中宵表情,赵祯道:“中丞回京任职,朕欲让你来天章阁侍讲,专一学习军事。前方大军如何打仗,我一切不知,实在非社稷之福。以前也请军校里的人来讲过,不成系统,实在难得真意。”

杜中宵捧笏:“陛下圣旨,臣自该奉旨而行。不过,臣没讲过课,或有不当之处,还请陛下恕罪。”

赵祯道:“无妨,你做诗讲,只要讲解疑难即可。”

经过了今天议论前线战事,杜中宵也想让朝中的大臣,能够明白现在的仗怎么打。不然的话,还是像今天样子,以后无穷麻烦。

说了些闲话,赵祯道:“今日崇政殿议事,中丞对于狄太尉安排,好似并不满意?”

杜中宵道:“陛下误会。狄太尉的安排与我带兵时相差太多,一时难说好坏。”

赵祯笑了笑,知道杜中宵是碍于狄青地位,不好把话说得太明白。杜中宵在河曲路,把周边强敌打遍,战无不胜,拓地万里,说到打仗难道还有比自己强的?只是狄青以枢密使出外,带大军攻党项,是现在宋朝武力的代表,杜中宵也不好说什么。

杜中宵道:“依现在军校所教,打仗不应该是这样的。军队编制如何,有多少人马,多少军械,要面对什么任务,加强了什么力量,都应该清清楚楚。依照计划打仗,指挥官能够在与计划不符的时候临机应变,保证完成任务。这样做,才是臣所熟悉的。”

赵祯叹了口气道:“你说的简单,要学起来谈何容易?狄青自士卒到太尉,在军中数十年,只知道上阵杀敌,到现在学这些自然就吃力了。”

杜中宵道:“世事变化太快,是没有办法的事。狄太尉以枢密使之尊,难进军校学习,已经是很难得了。不过,指挥作战,朝廷自该有章程,指挥官依章程行事。狄太尉在镇戎军,臣感觉,只怕是那里没有章程,朝廷也没有为其配备足够力量。”

赵祯道:“该配备的人力物力,自然都配了。只是能不能发挥作用,让人生疑。”

杜中宵想了想,道:“全军整训之后,作战指挥归枢密院,军政归三衙。今日议事,臣感觉枢密院对于前线,所知道的并不多,难以做到全局指挥。”

赵祯道:“中丞,改革朝政,哪里是那样简单的事情。必须一步一步来,步子大了,就容易出乱子了。军政归三衙,原来的三衙,除了几位主管将领,只有公吏三十余人,哪里管得过来?增加官吏,这些官吏在哪里?禁军的将领,许多人大字不识,做不来这些事情。只能够拉长时间,一点一点,把旧的将领换掉,才能做到。现在三衙和枢密院,并没有按照军政军令,各自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