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湿法炼铜
后衙里,杜中宵抱着儿子,手中拿着一根小木棒,教他吹肥皂泡。面前一个瓷盆,里面装了满满的蓝水,插了几块铁片。旁边韩月娘捧了几块制出不久的饴糖,轻轻吹着,凉了便递一块给儿子。
千百年来,糖都是奢侈品,本小利大。京西路还是太过于靠北,无法种植甘蔗榨糖,杜中宵又不想放过这条赚钱路子,便把主意打到了饴糖上。
饴糖就是麦芽糖中的一种,历史悠久,市面上有卖的,一文钱买一小块,用来哄小孩。这糖价格并不便宜,大人很少买了吃,并不普遍。而且此时工艺不精,要么太粘,要么太硬,也就靠着点甜味吸引小孩子。至于后世旅游景点几乎处处可见的吹糖人,杜中宵还没有见过。
这样的饴糖商品性自然不会太好,杜中宵依据前世的记忆,进行了改进。选此地的芝麻,在锅里炒得熟了,碾成粉,与化了的糖浆搅拌均匀。凉了之后,用刀切成块,便就成了简易的酥糖。这样做出来的糖又甜又香,比市面上卖的饴糖精致多了。最要紧的,如此加工之后,进行分割,可以长久保存,方便长途运输,便于进行大批量的商业生产。
最近这些日子,杜中宵让十三郎带了几个人,不断试制,终于慢慢成熟。用黑白芝麻,分别制成黑白两种酥糖,一小块一小块,用竹纸包好,已经有了后世糖果的雏形。
试制的这些日子,杜中宵的儿子大块朵饴,对这香甜可口的酥糖怎么也吃不够。这糖又不像饴糖那么粘牙,一口一块,甚是方便。
孩子吃糖对牙齿不好,不过这个时候没这个概念,杜中宵说了几次,韩月娘不信,儿子一要便就给他,杜中宵也没有办法可想。只好等什么时候孩子什么时候牙痛了,再给他立规矩。
见儿子还吃个不休,杜中宵对韩月娘道:“糖吃得多了,牙会被虫蛀,早晚要吃苦头。一天吃一两块解解馋就好了,不能吃个不停。而且这糖里拌的芝麻,油性太大,吃得多了不吃饭不说,还闹肚子。”
这几日儿子糖吃得多,不怎么吃饭倒是真的,韩月娘才把剩下的糖收了起来。
正在这时,崔主簿从前进来,拱手道:“官人,新任主事苏颂已到衙门,候在外面。”
杜中宵看看了天色,道:“今日不办公事了,晚上后衙摆个宴席,为他接风。”
说完,把儿子递难韩月娘,理崔主簿一起到了前衙。
苏颂从永城离任后,先到杭州看了父亲,再沿长江逆流而上,走汉水,进唐白河,一路坐船到了这里。行数千里,行色匆匆。
杜中宵出来,双方见礼。杜中宵道:“子容远来辛苦,且到后衙安歇。”
两人到了后衙,韩月娘已经抱着孩子回了住处,只留了那个瓷盆在那里。
杜中宵道:“那边给你安排了住处,我带你过去。对了,怎么子容的家眷没有来?”
苏颂道:“限期急迫,我在前面先行,他们再过些日子才到。”
官员的任期是按日算的,一任两年或者三年,指的是从到任的日子到离任的日子。如果其间调任几个地方,那便把天数加起来,日期够了才算满任。中间如果请假,还要扣掉。
官员大多不愿到边远地区为官,除了条件艰苦,路上浪费的时间太多也是原因之一。一来一回动辄数月甚至近一年,中间如果再调动几次,时间全浪费在路上了。正常一任三年,川峡两广地区则是一任两年,便就留出一年路上的时间。同样是做十年官,运气不好的,路上奔波加上待选,任期只有四五年,跟同僚的差距一下就显出来了。这种情况下,京城做官的好处就显出来了。
苏颂与杜中宵同年,两人的起点差不多,不过六七年的时间,官职就已经被远远甩在了后面。其他地方倒也罢了,到杜中宵这里,他一路急行,早到一天也是好的。
为苏颂安排了住处,分配了随从,两人又到了院子里,等候晚宴。
到了适才坐的地方两人坐下,杜中宵看了看地上的瓷盆,里面的铁片已经变得少了许多。
苏颂看见,问道:“这里面蓝蓝的是什么?因何放在这里?”
杜中宵道:“水里面化了胆矾,因而是蓝色。我里面放了些铁片,看看能不能生出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