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三章 馊主意

太湖是五大湖里水最浅的,平均水深两米左右,最深处也不过五米。所以叶秋不多久的功夫就把这周遭水底给来回摸了一个遍。

看着他一遍遍的出水换气,又一遍遍的潜下去,那个家伙却逍遥自在的靠在船尾嗑着花生,那模样活脱脱一个地主家的督工大少爷,叫人看着生气。

“老二,上来!”超子冲着那水中的叶秋道:“既然他不急,我们急个什么,别白费力气了。”

那叶秋浑身湿漉漉的上了船,楼言也不在乎,反倒是哼起了小曲。这会儿湖面上的雨已经开始停了,那湖风刮在湿透了的身子上引来阵阵寒意。

查文斌有些心疼的替叶秋拧着衣服上的水,却觉得着水透着一股熟悉的土腥味。他放在鼻子下面嗅了嗅,又从他衣服上蹭了点淤泥下来继续嗅了嗅。

“尸味儿。”查文斌道:“这下面果然是有东西!”

“哎,这就对咯。”楼言这才道:“这是因为水下的尸油渗进了土中。”

超子狐疑道:“他沈万三也搞陪葬?”

“那就难说咯,他可是富可敌国的,如果你把这么大一笔钱财富在水下,你会选择让人知道嘛?修地宫的人注定是会永远留在下面的。”楼言继续道:“在那个时候,人命是不值钱的,他沈万三有大把的钱,就靠砸钱也有大把的人愿意把命卖给他。不过你们应该想的是,这么大一片湖,怎么修这个地宫。”

“把水抽干!”超子马上就摇头否定了自己的这个答案,“不可能,太湖哪能抽干呢……”

“围堰!”查文斌道:“太湖水浅,完全可以用围堰的办法。”

围堰就好比在水中插入一块没有底的木桶,木桶会高出水平面。而这时,桶的壁就会挡住四周的水,再把桶中的水舀干便可在桶底施工了。

胖子道:“有围堰的话就一定会有基桩残留,只要找到基桩就能锁定位置了!”

带着这个想法,叶秋再度潜入水中,果然他在离船大约十五米开外的位置发现了湖底有一些高低不平的木桩残留。通过这个木桩,一个大约直径在五米左右的圆被确定了出来,这应该就是当年留下的围堰基桩。

胖子埋怨楼言确定的位置有偏差,可那厮却不以为然道:“有偏差是正常的,今晚即无星象也无月相,我能找到个大概已经很不容易了。”

五分钟后叶秋再次上浮,依旧是摇摇头道:“淤泥太厚。”

“我看我们也得用老法子,围堰!”胖子道:“即使穿透这层淤泥,一旦开了地宫,湖水倒灌进去依旧是白忙活。我思来想去,这都不是个投机取巧的活儿。但这太湖横跨江浙两省,湖中即有数千条渔船作业,又有渔政水警巡逻,我们如何在他们眼皮子底下施工才是最难的。”

“你啊,做贼做习惯了,所以老想着提防。”超子道:“依我看,正大光明的挖就是了,无非就是找个理由。他楼大爷手下能人无数,这点小事儿应该就不劳我们操心了吧?既然是给他打工,老板总要拿出点诚意,您说呢?楼爷!”

“好,办法我去想。”他把那根竹竿狠狠扎在水中算是做了个记号,这就驾船送他们回了岸边,折腾了一宿,也快到天亮。楼言竟是破天荒的让他们回了家,说是等消息。

谁知,这消息一等就是半个月。在这半个月里,查文斌也没闲着,一直在找沈万三的生平事迹,越研究他就越觉得这件事似乎并不是单纯的寻宝那么简单。

史书上的确记载过沈万三太湖沉银的事迹,也明确提过在沈万三在被发配云南后又得到了赦免,但此时已经看透了生平的他选择了追随张三丰修道。

“书中记载,张三丰于洪武二十五年赴滇看望沈万三,师徒二人入福泉山修道,一年后,即洪武二十六年死于平越,后葬于福泉山下。一直到一百年后的明弘治十一年,才由沈家后人,他的第五代孙将沈万三的遗骨迁回周庄银子浜,并于两年后修了个水底墓葬于太湖之底。”

听他这么一说,超子也觉得奇怪道:“也就是说,沈万三藏宝的位置不一定是他后来下葬的位置?”

查文斌摇头道:“银子浜的位置我看过,并不在那日我们去的方向上。而这个地方之所以得名银子浜,据传也是因为这里是沈万三沉宝的位置。这两个位置相隔百里,当然不排除是为了掩人耳目故意这么记载。毕竟明史在清代被毁太多,后人很多也都是根据零碎信息拼凑起来的。不过楼言这个人向来真真假假,到底想要干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