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8章 交流无须正语法

篝火烧起来,一条条鱼被穿在木头上烤。

岛子上的原著民小心地把鱼肉撕下来,蘸一蘸精盐,吃到嘴里,有着无限的满足。

他们有时也吃鱼,还有贝类。

贝类倒是好办一些,能够在海边捡。

鱼一般情况在浅海拿棒子打,站在水里,看到有一群鱼过来,一棒子砸下去。

吃盐就是煮海水,或者退潮后,太阳足,礁石上的盐收集。

尤其是礁石上面有坑,潮水退了,很快晒干,坑中有盐。

他们吃饭用煮的方法,有个陶罐便非常珍惜,跟大唐一些地方的百姓一样。

鱼是李易赠送,别的东西他舍不得,给一点就少一点。

一路上还要给其他人东西,把一个个补给点给交流出来。

精盐游艇能提取,需要淡水,有海水淡化设备,分离出淡水的时候,盐跟着出现,其他的杂质扔掉。

看岛子上的人对精盐那般虔诚,李易很快想到了以后交流送别人什么东西。

海岛上送盐,精盐确实比别的盐好,不苦。

自然产生的盐,最好的是蜀地的井盐,有卤水,烧干了就是盐。

原著民都来了,没多少人,李易大概看一下,四五百人。

更多的人没在这边,跟着他们的大头头住在新罗的武州。

武州那里记载有八千户,李易认为没有那么多人,八千是虚数。

是往多了说,人家王儒也要面子,派人到大唐,大唐问,你那有多少户?

说实话,我那有五百户,感觉太可怜了,人少,没有地位,赶不上大唐一个中县的人口。

故此多说一点,怎么也得比大唐的上县户数多,对吧?

所有的人都来了,包括孩子。

一人获得一个麻袋,不对,是一套纯麻经典衣服。

李易拿着平板电脑不时记录,录别人说话时的动作和要表达的内容。

包括大人说孩子,还有互相之间的交谈。

李易不是语言学家,自己学外语有现成的翻译就快。

没有翻译的情况下,他只要收集数据,自然有软件进行处理。

软件会把声音归类,重复最多的,就是日常生活用最需要的。

一般情况下,语气助词最多。

整理完,配合上文字和图片,单词就有了,语法跟着出现。

再学起来比较容易,李易打算一路到地方,把沿途的全收集,然后自己先学会,再编书,让有语言天赋的人学。

其实去新罗找儋罗国的人最方便,他们有的人会好几种语言,包括新罗语和大唐语。

李易不相信别人,有的时候翻译并不准确,万一负责翻译的人瞎翻译,故意使坏,耽误事儿啊。

六个官员在享受别人的尊重,他们本身不厉害,李易平板电脑厉害。

李易把羽林飞骑和十六卫集训时候的视频放给原著民看。

原著民们看了,第一个想法,打不过,大唐的军队那么多人?还穿了铁制作的衣服?

骑兵最吓人,轰隆轰隆跑,自己这点人,不够踩的。

原著民的小孩子围绕在宫女太监旁边,有吃的。

果脯、干果,岛子上没有。

还有冰糖,孩子们根本没吃过。

宫女太监们长得好看,即便当太监,能去李家庄子的也比较帅气。

没有人愿意整天对着一张丑脸,除了战斗受伤的那些庄子里的护卫。

他们的身体缺陷,正是他们的荣誉。

“往后啊,会有更多的大唐人过来,跟你们换东西。”李易在和小头头交流。

他收集一圈话,软件给翻译成了文字。

然后文字又能翻译成大唐的话,他说大唐的话,软件给翻译成听着有一点别扭的原著民语言。

就这么神奇,语法上有时出现错误,在逐渐调整。

错误没关系,能理解。

比如说:面,长,煮,咸。

一个外国人要是对李易这么说,李易第一个反应绝对是对方想吃抻面。

关键时刻交流,不需要考虑介词、连词、语气助词,单个蹦单词,足矣!

“衣服,我们要这样的衣服,你们的怎么换?”小头头说话都不敢大声。

被吓到了,他以为大唐的人都有这样的技术。

一个不知道什么制作的板子,有图像,还能出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