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黄景昉简在帝心
见黄景昉亲自进宫来谢恩,崇祯的心情好了些。
感叹这黄景昉还是不错,至少知道感恩,比那些白眼狼强多了。
既然提拔对方为内阁大学士,崇祯不可避免还是要考验一下黄景昉的成色,毕竟老黄在翰林院混了十七年也毫无建树。
“黄卿,如今大明危在旦夕。而朝臣们尸位素餐,碌碌无为,爱卿可有什么能教朕。”
按照黄景昉的想法便是,提拔一些正直的大臣,比如自己的好友黄宗周等。
但是黄景昉谨记李适的提醒,只好叹息的说道,
“陛下,大明积重难返,已经无力回天。老臣也是心痛至极,夜不能寐啊。”
“只可惜臣不是谢安石(东晋谢安),于少保(于谦),不能力挽狂澜,辜负皇恩啊。”
崇祯面色深沉,喃喃自语,
“难道朕的大明,真的。。。真的。。。”
老黄还是懂一点人情事故,赶忙说道,
“陛下登基以来,夙兴夜寐,勤于政事。但是奈何天灾人祸不断,尽管陛下不断补救,但是不仅不见成绩,反而更加糜烂。”
“这不是陛下的错,而是气数而已。”
崇祯更加失落了,想想自己登基十五年,勤于政事,生活简朴,更是不喜爱女色。
把所有一切都用于国家大事上面,甚至不舍得多添置一件衣服,重修一下宫殿。
“气数,哈哈,气数已尽啊。”
见崇祯不怒反笑,伤心至极。黄景昉也是心痛不已,以往对崇祯皇帝的不满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想着以死以报君恩。
“陛下,臣黄景昉才疏学浅,犹如初秋的薄霜,虽微不足道,但也愿意和陛下共进退。”
见黄景昉如此表达自己的忠心,崇祯心情好了些许。在此危难之际,才能看清人心。
“哈哈,是极是极。虽然事不可为,但是我们君臣也需努力拼搏一番。”
见自己和皇帝拉近了关系,黄景昉不由有点自得,果然自己这个便宜侄子的套路很厉害啊,一下就讨得皇帝的欢心。
显然黄景昉还记得李适的叮嘱,没有得意忘形,
“陛下,气数这个东西,玄之又玄。有的时候看起来气数已尽,但是也能柳暗花明。”
“臣有一点建议,也许能帮陛下参谋一二。”
崇祯顿时大喜,这个黄卿不仅忠心,要是还有能力那就更好了。
“爱卿快快说来。”
黄景昉整理了一下语言,才开口说道,
“现在朝堂之上多是庸庸碌碌,沉默寡言之辈,陛下应该多提拔一些敢言的正直之士。”
“还有陛下万万不可懈怠,应该以待天时,重整河山中兴大明。”
崇祯点点头,自己的性格还是太急。
但是只要自己坚持不懈,大明的祖宗也不忍看大明江山继续沉沦下去吧,一定会有转机。
就如李适爱卿所说的天灾人祸将在崇祯十八年以后慢慢消失,崇祯十八年也不远了。
“黄卿,可有正直敢言之士推荐,朕必然重用。”
黄景昉顿时大喜,
“原右中允黄道周,品质清修,学识渊博,为官更是清廉敢言。”
“我听闻黄道周罢官后在家乡耕读,但是生活贫苦,连孩子饭都吃不饱。”
“但是黄道周拒不接受他人的馈赠,依然我行我素。虽远在家乡,却是时刻心忧国家社稷。”
崇祯顿时想起来黄道周这个人,崇祯十一年在朝堂上和自己当时的宠臣杨嗣昌据理力争。自己偏袒杨嗣昌,将其连贬六级。
崇祯十三年,江西巡抚解学龙以“忠孝”为由向朝廷举荐黄道周,自己以“伪学欺世”之罪重治罢官。
现在想起来当时确实是太过于冲动,关键原因就是黄道周冒犯自己的威严,据理力争。
没有想到自己现在尝到了恶果,朝堂之上再也没有敢言的大臣。
“好,要不是爱卿提起,朕还险些忘了此人。”
“传旨,将黄道周官复原职,进京入见 ,并赏赐白银百两。”
黄景昉和黄道周是福建老乡,对黄道周的人品甚是佩服。
见好友官复原职,以后更是同殿为臣,一起为大明鞠躬尽瘁,不由感到心情舒畅。
黄景昉回到翰林院的公房以后,李适问了老黄和皇帝的对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