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设赵祯奖

“轰隆隆隆隆隆隆!”

大宋汴梁城东城外,钢铁厂、纺织厂、水泥厂里的蒸汽机轰鸣运转。

白色的蒸汽夹杂着黑色的煤气从烟囱里滚滚飞出,让东城外半边天空都好像阴暗了许多。

更远的地方从北面的运河正有一船船煤炭、铁矿运过来。

严格来说,现在的汴梁其实还不算工业生产基地,远不像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伦敦那样,成为一个雾都。

因为汴梁离煤矿、铁矿、羊毛、棉花产地太远,运输成本很高,而且投入很大,回报的速度却很慢。

导致几乎少有私营商人愿意在汴梁投入这种除砖厂之外的钢铁重工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

所以现在汴梁唯一的两家钢铁厂,十多家纺织厂和四家水泥厂都是大宋朝廷开设,运营到现在前期亏损,如今也只是勉强保本。

相比之下砖厂、蜂窝煤厂就属于投资小,回报大的那种,虽然蜂窝煤厂还是得受限于煤炭成本,却也比钢铁厂强啊。

此刻皇宫东苑晨晖门内,赵祯正站在晨晖楼上扫视着东城。

东苑位于资善堂以北,从后苑的东门出去就是拱宸门复道,也是皇宫后门,然后再穿过临华门就是东苑。

这里同样也是金水河流经皇宫的出口。

晨晖楼下,周围花草茂盛,临近冬季,外面还淅淅沥沥飘着雨,整个汴梁都笼罩在烟雨里,但这些花草却丝毫没有枯萎的迹象。

为了让皇宫四季花团锦簇,这里的草木自然也都是四季常青,并且还有专们的园艺师进行打理、修剪。

赵祯目光扫视城外,虽然是雨天,但东城内城马行街的街头雨伞林立。

出门逛街、做工的百姓数不胜数,密密麻麻的雨伞直接遮蔽成了一片人潮的海洋。

特别是临近中午,东城外大大小小的工厂、工坊到了午休时间,很多工人都陆陆续续出来吃饭。

钢铁厂、纺织厂这类大厂肯定有自家的食堂。

但当初赵骏为了解决城里河流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把城内大量工坊外迁,像铁匠铺、印刷厂、染料坊、造纸厂全都用补贴和买地的手段迁去了城外。

朝廷通过这种方式一来回收了大量城内土地,方便用于搞建设开发。二来把污染源从城内转移到城外下游区域,缓解城内的污染压力。

不过这种方式肯定不能长久,最近汴河下游也已经出现死鱼的情况,以后还是需要建污水处理厂来解决工业废水的问题。

站在足足有五层高度的晨晖楼上看可谓是一览众山小,赵祯看着内城外城鳞次栉比的街道,以及到处都在修建的城外,心中不由得感慨万分。

以前东城外是一片郊区,仅有一些村庄和农田,哪像如今这边模样?

现在大宋的强盛简直是他以前不敢想象的事情。

城外高楼大厦遍地,虽然都是那种最高七层,没有电梯的楼梯房,连后世一个县城都不能比,但这对于赵祯来说,也已经是一个伟大的盛景了。

至少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这种变化。

兴许在晚年能见到那种摩天大楼,毕竟大孙曾经说过,超过50米的建筑大量出现,本就是在19世纪末。

而大宋如今的科技水平,基本上已经到达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的水准。

几十年后。

大宋未尝不能建出50米,甚至100米的摩天大楼。

赵祯扭过头问王守忠道:“守忠,如今汴梁现在有多少人口了?”

“年初统计部上报的去年人口是217万,今年的还没有统计,可能已经有240万以上了吧。”

王守忠连忙毕恭毕敬地回应。

官家偶尔会问些这样的问题,他自然也得时不时去找些资料来记下,免得不能回答。

“朕的大宋每天都在强大啊。”

赵祯满意不已,随即低下头看向了晨晖楼下的金水河畔。

此刻河边已经修起了一栋水泥平房,平房里摆放着两台巨大的蒸汽机,密密麻麻的铜丝电线从里面延伸出来。

而这些铜线用木架架着,连通着后苑各個宫殿、建筑物、实验室,这些地方都挂上了灯泡。

最近几个月赵祯一直都在建发电厂。

现在原料充足,技术达标,人手不缺,正该实施他的发电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