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俊杰云集
肖逸笑继续侃侃而谈——
“除了长寿之外,人所追求的,无外乎就是这三样。
上天的恩赐,岂能戒之?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头坐’这句话,想必大师也有耳闻。很多酒肉和尚,对佛法的理解未必就比灵远大师弱。
心中有佛,无须整日念叨,佛亦无处不在。
又何必拘泥于形式?
心中无佛,任你如何念叨,也是空顾枉然。
在外人看来,不过是作秀而已。
所以,这条戒律,实在太过着相了!”
听到这里,灵远面色凝重,若有所思。
众人则是拼命鼓掌。
……
肖逸笑扯下一条烤得黄澄澄的肥兔腿,一边吃得嘴角流油,一边大言不惭地当众谈佛。
这一幕,怎么看都不得劲。
“贪、嗔、痴,被佛门视为三毒,认为是毒害世人的三种烦恼。又称其为三垢、三火、三缚。
戒贪——
什么是贪?
贪,其实是一种染著心理。
何为染著?
就是不管不顾地对自已喜爱的对象产生贪念。
它始于渴望,发于追求,终于占有。占有欲持续增强、不断扩大,从而一发不可收拾。
是为欲壑难填。
贪的对象很多,功名、利禄、权势、情感、荣华、享受、佳肴、美色……诸如此类,是生成贪念的主体。
这些,想必大家都知道。
各位所不知的是,吝啬、骄慢、自恋、谄曲、恋红尘、求长生……也是贪念的表现形式。
放不下这些,就是贪。
佛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既无相,谈何贪?’这句话在佛门看来是真理,实则谬之大也!
真正的无相,其实说的不是人。
而是指阳光、风雨、河流……
透过的树叶不同,所形成的阳光斑影也各有不同,是为无相;风雨或大或小、或强或弱、或急或缓、或有或无,并无定势,是为无相;河流的形态,因河床的宽窄而异,或湍急或舒缓,或深潭或浅滩,并无常形,是为无相。
人,是有思维的高等动物,岂能无相?
谁能真正做到无相?”
掌声,如雷的掌声。
……
肖逸笑丢掉仅剩光骨的兔腿,又拿起一大块羊排。
一面大口吞食,一面洋溢洒洒万千言。
其模样,恨得灵远直咬牙:这小子肯定是故意诱惑于我,以前怎么就没发现他这么能吃呢?咋不撑死你!
随即暗自摇头:阿弥陀佛,罪过罪过!老衲念佛数十年,怎能妄动嗔念?唉,今日是怎么啦?竟然连破两戒!
“戒嗔——
什么是嗔?
嗔,是发怒,是生气。
又叫嗔怒、嗔恚。
直白地说,嗔是一种情绪、一种心理。
对某人或某事物心生厌恶、恼恨和愤怒情绪,生产仇视、怨恨和想要伤害他人的心理。
概括地说,生气是嗔,恨人是嗔,骂人是嗔,杀人是嗔,怨天尤人是嗔,爱憎分明是嗔,感激涕零是嗔,嫉恶如仇也是嗔……
云何为嗔?
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
掌声,响彻云霄的掌声。
……
“嗔的表现,有轻重之分。
轻,则表现为不安、不快、厌恶、欢喜、快乐……
重,则表现为恼怒、痛苦、狂喜、喜极而泣,甚至意图伤害、毁灭对方,或者因喜发狂……
无嗔,则无念想。
也就是常说的‘不为物喜,不为已悲’。
不受外界影响之人,要么心大如天地,要么是冷面僵硬,要么心硬如铁,要么麻木不仁,要么就是行尸走肉……”
待掌声稍弱后,肖逸笑续道——
“试问,谁又能真正做到无嗔?
心中既无嗔,又何必强戒嗔?
在下认为,思想不会产生丝毫波动、面无表情的人,大体上可分为两种:
一种叫活死人,也叫植物人。
就是生命特征虽然存在,但其实他已经脑死亡。
另一种,就是死人。
只有死人,才不会产生情绪波动,才会无嗔。
显然,咱们都不在其中。”
掌声,如潮的掌声。
……
“什么是痴?
痴,简单地说就是无明。
无明的意思,就是不知道,或者错误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