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米勒实验

这个世界的时间节点,大致上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样子,经典力学系统早已建成,进化论也已经被提出——尽管还没有在学术上获得彻底的统治地位,一些别的重要理论,大致上也都有了基础。

潘龙当然可以写个相对论、量子力学,乃至于统一场论、宇宙起源……这些东西给纳塔丽娅,但这些未免太过超前,这个时代的人们,并不一定会认账。

人们不认账,这套理论就不能立竿见影地震动时代、镌刻历史。虽然未来应该还是能够起到它们应有的作用,纳塔丽娅未来应该还是能够靠这套理论去修成仙佛,可对潘龙的实验来说,没什么意义。

他需要的是一套立竿见影的招数,最好今天公布,明天就被传遍英国,一个星期之后全欧洲的学术界都在讨论,不到半年,所有大学都要为之修改课程表的地步。

这样的招数,其实真的不多。

他想来想去,想到的就是“米勒实验”。

进化论提出之后,在学术界获得了巨大的反响,可谓是科学对神学发动的一次大规模的冲锋。

在这个大冲锋之中,神学依然占据了一个小小的堡垒,那就是“生命从何而来”。

因为进化论只能解释生物的演化,并不能解释最初的生物从哪里来。

为了攻克这个难关,科学家们提出了很多假设,并据此作了不少实验。

这些实验的目的,是为了仿造自然环境,重现“自然环境下,原初生物的诞生”这个过程。

米勒实验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而类似的实验,其实还有不少。

这些实验总体思路差不多,都是在很大的玻璃器皿内重现原始的自然环境,然后以频繁地放电,来试着促使自然环境下的无机物自行合成有机物,低分子自行合成高分子。

而一系列实验的结果大同小异——实验成功地实现了“人造氨基酸”,但想要人造蛋白质,乃至于进一步人造细胞,以这个时代的技术,大概做不到。

潘龙前世的世界,已经攻克了那个难题。仿自然环境下人造的第一组细胞,被视为人类历史的伟大成就,在他穿越的时代,那个庞大的培养箱依然还在运作,推动从人类手上诞生的远古细胞努力进化。

至于它什么时候能够进化成新的智慧生物……那就天晓得了。

反正科学家们都说:“与其指望我们的‘孩子’成长起来,不如指望在宇宙里面找到我们的‘兄弟’。”

尽管……实际上可能前者反而比较容易一些。

因为,光速似乎真特么是无法超越的。人类探索宇宙的最终方式,是选择一颗幸运的小行星作为载体,建造庞大的移民船,朝着附近的恒星行驶,就这么老牛破车一般,一步一步踱出去。

这让很多人都很失望,包括潘龙。可他的那位热爱历史的老朋友则非常高兴地参加了第一批外宇宙探索队伍,还是半人马行星探索舰队的副队长呢……

说远了。

米勒实验最大的好处,就是容易重复。

它本身并没多大的难度,最重要的是“想得到”而已。

换句话说,只要纳塔丽娅提出这套理论,用不了一两个星期,这个世界的其他学者们,就能够在实验室重现它。

……或者可能还更快。

毕竟这个世界因为有无形之术存在的缘故,“实践能力”比潘龙前世那个世界在同时代还要略强一些呢!

纳塔丽娅看着这份资料,眼睛越来越亮,呼吸也越来越急促。

作为一位有博士学位的学者,她很清楚这份资料的价值。

“生命从何而来”这个问题,算是人类最终极的追求之一。

达尔文通过进化论,奠定了自己在学术界至高无上的地位,就算是伟大的圣艾萨克,也不能说就肯定能胜过他。

自己如果能够成为这个问题的解答者之一,就算只解答了其中一小部分,也可以肯定会被载入史册,成为将自己的意志镌刻到世界历史之中的伟大学者。

如果能够得到那样的成就,就算不能飞升,不能成为长生者,似乎也没什么可遗憾的。

古往今来的长生者多的是,但有几位长生者获得了能够与这个相媲美的成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