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随着时间的流逝,华国无论是经济,科技,航天,文化,军事,还是其他各方面发展,都远远超乎了世界其他国家的想象。
作为相邻的国家日国,他们对华国的忌惮越来越深,生怕华国的整体经济水平赶超了自己,而之前慰安妇一事日国被迫道歉,又赔款,虽然也挽回了一部分损失,但还是没有能彻底挽回日国在国际上的形象,仿佛他们的国家被盖章上了凶狠恶毒的印章,每当日国人走出国门,总有其他国家的人问:“你们国家真的曾经强迫华国几十万妇女做慰安妇吗?”
这是一个让人尴尬的问题,而日国对华国的憎恨越来越深刻。
这憎恨表面在方方面面,对华国的经济压制,两国之间的明争暗斗都越来越白热化。
华国人齐心协力,从不认输,几乎是全力在追逐。
而华宁身处在新闻事业中,也在努力地做好自己。
她知道在国内做好新闻也有很大的意义,但从前的中华大地就败在了闭关锁国之上,若想跟上时代的发展,不因为落后而吃亏,眼界就要放得更远一点。
总有人要负责走在第一线,去窥探世界的秘密,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每当世界有什么异动之时,华宁总会第一个赶到现场。
几年之间,她经历了好几起世界其他国家的战争,在硝烟中扛着摄像机奔跑,数次受伤,命悬一线,但也越发理解了战地记者的意义。
只有看到过最绝境中的尸体,才明白大爱的意义,明白和平的珍贵。
华宁把世界各地的情况汇报到国内,给国家的许多决策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方向。
这一年的十二月,华宁身处于丘臣这个小国内,这个国家因为内乱被邻国借机入侵,现在是民不聊生,许多难民都处于恐慌与病痛之中,每天都有很多人面临着死亡的威胁。
原本华宁来这里,也只是为了尽力地帮助当地的人们,然后把最新最真实的情况报道给世界人们看看。
但她没有想到,会在这里遭遇种族歧视。
丘臣因为战乱,各项设施都被炸弹炸毁,国外来的记者根本没有下榻之处,更别说有什么可以工作的地方。
临时搭建的媒体新闻处理中心,只接待欧美的一些国家。
其中来自日国的一位记者因为与一位美利国的记者是好朋友,也溜了进去,进去之前还语气酸溜溜地看着华宁:“抱歉,无法邀请您一起进去,还请不要生气。”
他们总是用这样看似文明礼貌的语气,做着最让人讨厌的事情。
华宁没有搭理他,但还是往里看了几眼。
她看到一个穿着干练帅气的白人女士,眼神沉静,健步如飞,那位日国记者看到之后立即笑着追上去:“尊敬的玛丽科维女士,您好,真是荣幸在这里遇到您!”
这让华宁心中更是一震!
她在从前就挺过玛丽科维的大名,这是世界上几乎可以说是最为著名的一位战地女记者了。
玛丽科维从事战地记者将近三十年,不知道往返于战场多少次,甚至在战争中救过一千多位难民,为了报道战争的真实情况,她眼睛受伤成为了独眼龙,后期每次都是戴着一只眼罩出行。
可她从未放弃过报道战场这件事,她说:“我想告诉全世界的人,真正的战争到底是什么样子,无论多少个世纪过去,战场依旧血流成河,肉沫横飞,而战场之外,不知道充斥了妻女父母的悲痛哭喊。战争从来都残忍的,我希望所有人都承认这样的一个事实,而我,会为这每一场战争做证人,让人类牢记战争的残忍!”
直到最后,她带着一身的荣誉,在易罗库战场上中弹身亡,不知道让多少人心痛!
这个传奇性的人物在世界各地都有粉丝,提到她大家都是肃然起敬,都说如果玛丽科维当初没有去世,后面的战争不会愈演愈烈,而玛丽科维这样善良温和的人,真不该因为战争而付出生命!
华宁低下头,她眼中闪过一丝落寞与可惜,像玛丽科维这样的人,不该殒命于炮火之中啊!
她既然知道了这个前提,便会设法提醒玛丽科维注意安全,势必要避开那场灾难!
丘臣环境极为恶劣,这一晚华宁没能进得了丘臣的临时新闻媒体报道中心,只能去跟附近居民勉强挤了一晚,夜里听到飞机的轰鸣声跟枪响,也没怎么睡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