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七章 王珪的推荐
赵顼这才问道:“召相公来此,非为别事,只因你一直在京中任职,了解官事。我想知道,朝中有没有那种长期在太常寺担任职务,精熟典仪制度的老臣?”
王珪刚刚松下来的一口气又紧了,脑子里出现的第一个人就是苏颂,这,这一定是苏油进了什么谗言,赵顼想要启用老苏!
想想也是,苏颂也是刚刚权知开封府,四入头!
吴充也以为赵顼是这个意思,却不说话,只意味深长地看着王珪。
那意思很明白,老子就看你说还是不说。
赵顼要用苏颂,但是苏颂刚刚才平反,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放到太常寺那个清贵的冷板凳上去坐一坐,再任职实权部门,这样就显得比较自然。
加上这一年来赵顼对朝廷的礼制,行仪,朝会制度,祭礼,穿着排位,用器用乐等,兴趣都不是一般的大,苏颂就任太常寺,担任赵顼这方面的顾问,的确是再好不过。
而从另一方面来讲,一家两个人同时担任宰执之位,过于惊世骇俗,搞不好就要引来弹劾。
当年富弼和女婿冯京一个担任宰执,一个担任枢密副使,富弼都三番五次请辞,不过被仁宗皇帝包容了。
但那是难得的殊遇,也是富弼从小陪仁宗到大,牢不可破的情谊。
如今看来赵顼还是想用苏油,这才变着法子如此安顿苏颂。
刚刚那些想法,在政客们的心中只是一瞬间的反应,王珪权衡了一下,只好拱手道:“这个……臣倒是知道一位。苏颂的任职,从皇佑五年馆阁校勘,到大理寺丞,再到知太常礼院,集贤校理,对历朝典章制度,端是精熟。”
“十年之间手不释卷,日录五千字,苏家可贞堂里边的翻刻内藏图书,不少出自他当年的记录。”
“朝中熟知典仪的人,陛下……想必说的是他?”
“是吗?”赵顼又惊又喜:“那就是他了!”
王珪脑袋有些发懵,啥意思这是?赶紧拱手道:“未知陛下因何言及苏颂?苏颂才从御史台出来,想来先将他放到一个清要的位置上过度一下,也是陛下慰藉臣子之意。”
“朝廷爵禄,岂能虚授。不是那么回事。”赵顼有些掩饰不住的开心:“我只知道他在医学典籍的编纂,天文仪器的设计上卓有建树,理政料民也算是能渥,却不知道尚有这样的背景。”
说完才将苏油改制的折子取出来:“两位看看这份条陈。”
吴充和王珪先后看了,都是暗暗心惊——好大的手笔!
都是聪明人,这篇花团锦簇的条陈后边,隐含的两条意思,吴充和王珪这样的老油条,一眼就能看出来端倪。
分拆相权,政权下县,就凭这两个,赵顼都不可能拒绝。
要是王安石当朝,只怕立刻就将这份奏章扔皇帝脸上去了,外加一万字的差评。
可现在这个时机,实在是把握得太好。
如今赵顼威势日重,权位巩固。
陕西,青唐,南海的连场大胜,拓地万里;
荆湖,太湖的大开发,加上这几年风调雨顺;
不少不合理的负担,也被赵顼减免,百姓们歌功颂德;
加上苏油这种不要脸的疯狂造势,这就让赵顼的名声,从王安石罢相时的最低谷,一跃升到了新的顶点。
反观宰相们,正是青黄不接,各怀算计之时,如同一盘散沙。
这时候突然抛出改制之意,中书是接也得接,不接也得接。
吴充毕竟还是现在名义上的首相,但是早就一心想着要退休,结果条陈里边的退休金三个字,一下子就让老头舒适度满点。
好办法!
王珪最惨,眼看着首相之位已经十拿九稳,结果这条陈将他即将到手的大权唰唰唰分成了三份!
可王珪是出名的三旨相公,上朝“取圣旨”,结束“领圣旨”,回中书宣布“得圣旨”的人,他能有王安石那样的魄力和胆量?
吴充此刻心里充满了极度的快感,这份条陈简直就是给他报仇雪恨的钢刀!
你王禹玉不是一心排挤我,想要争夺这个首相之位吗?这回好了,这条陈要是得到执行,老子就是大宋最后一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你不是稀罕这个独灶,忌惮苏油入朝,心心念念要搞苏家人吗?这下苏明润直接将灶台给你掀了,另打一口三眼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