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宋致不想去宣王那里。
现在的宣王被安王勾起了旧日情伤,谁知道会不会无差别攻击。
最后可能将他拉下马。
但是……
一,此乃皇命,他为臣子,不得不去。
二,陛下告诉他,长公主不日就要到到京城,来看农事试验场的红薯。
宋致也就不再拖延,嘱咐谢少虞好好照顾曾太傅,赶在长公主进京之前跑了。
等到长公主进京时,宋致已经走了五天,还差五天的路程就能追上宣王了。
霍瑾瑜没想到宋致这番迅速,她望着刚刚汇报完事情的谢少虞,眼珠子转了转,“谢师侄,若是朕说,朕让二姐进京,绝对没有催促宋师兄的意思?你说他信不信?”
谢少虞呆了一瞬,反应过来,轻咳一声,“老师明白陛下的苦心。”
霍瑾瑜:……
看来是不信的。
霍瑾瑜摆摆手,“好了,冀州矿冶所你继续跟进,督促他们加油干,争取今年的产量翻一番。”
谢少虞点了点头。
从乾清宫出来,谢少虞发现之前热烈的骄阳已经被乌云遮盖,殿前大风狂吼,吹的衣袖鼓鼓。
下台阶时,看到那两缸红薯藤被吹得藤叶直颤,一些藤叶直接被掀翻,一些部位看到有隐约的嫩根出来,这种落地就能生根的特性,确实让人惊叹。
农事试验场的小吏这段时间真的红薯藤当成祖宗伺候,即使被截下的断藤也舍不得扔,都插在了一些零散的荒芜土地上,一场雨后,这些红薯藤居然长得比草还茂盛。
可惜一直不见结果,根据有经验的老农推测,这种薯类作物可能要至少五个月才能成熟。
他能想象到,等到红薯结果的那天,如果真如陛下所说,是一种高产粮作,给天下的震动怕是要比战胜鞑靼还强数倍。
比起红薯藤,谢少虞现下对霍瑾瑜的好奇更多。
他的眼界、他对海外的了解、燕都太学、红螺山那所军事学院……许多事情都让他越发神秘。
身为一位出色的臣子,要对自己的帝王有足够的了解。
谢少虞却觉得他越发看不懂陛下了。
殿前的内侍见谢少虞看着大缸发愣,小声喊了一声,“谢学士?”
对于谢少虞这模样,内侍也不奇怪,自从陛下将两口大缸种了红薯藤,几乎每个来乾清宫奏报的臣子都要瞅几眼,不管是来时,还是离开,眼睛都离不开。
谢少虞反应过来,对内侍温和一笑,仰头看了看天,“要下雨了!”
内侍点头,“是啊,终于下雨了,这下地里的庄稼有救了。”
……
京城附近是久旱逢甘露,对于青州、徐州、兖州、豫州四个地方的民众来说,却是苦不堪言。
自从入夏以来,连绵不绝的阴雨已经下了两个月,进入六月后,之前的绵绵不绝的小雨变成大雨,老天爷时不时发疯往地上泼一瓢水,四州的江河湖海都盛满了水,无数田地、村庄被淹。
六月二十日,地方传来急报,两淮地区大水,河堤开决,青、徐、兖、豫四州大概二十多个州县受灾,预计三万户百姓流离失所,淹毙数千余人。
霍瑾瑜听到消息,派遣户部侍郎、左都御史以及朝中有名的治水能臣李达前去赈灾救民,抢修堤坝,命令地方官署开仓赈灾,周围没有受灾的城镇亦要帮助扶持,一切损失,由朝廷承担,此时恰好有五十万石漕粮快到通州,霍瑾瑜命令河道总督转到去两淮赈灾。
为了防止有人对赈灾钱粮伸手,霍瑾瑜此次派了四名监察御史,同时将顾问处的谢少虞、江伦也派下去了,他们负责统计赈灾事宜,江伦对善水利,他的祖父曾经是治洪能臣,对于抗洪赈灾这方面比较熟悉,地方官应该糊弄不了他。
再加上谢少虞,应该能应付了当地的那些官员。
除了这些,还有维护地方治安,安辑流民盗匪,所以霍瑾瑜给四州附近的当地驻军下了命令,调集一万兵将去四州维护治安顺便救助灾民。
……
长公主到的时候,朝中忙着四州救灾的事情,霍瑾瑜分身乏术,就派了檀菱接待长公主。
长公主也理解,休息完毕后,自己去了京师农事试验场,见到了大片的试种红薯,试验场的小吏向长公主详细红薯的特性,说话时眼睛都放着光,话语里仿佛描述自己将要成龙成凤的子女。